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筑梦菇乡 暖在庆元——庆元县“人才之家” 厨艺展示大赛小记
2020年01月02日 09:00来源:庆元网 作者:记者 陈惠珍 练玉萍

  安徽黄牛肉、江南南瓜干、贵州腊乳猪肉、武汉周黑鸭、陕西凉皮、哈尔滨红肠、东北锅包肉……当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各地的美食汇聚,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2019年12月30日下午,在国际大酒店二楼餐厅举办的“岁至元旦暖在庆元”庆元县“人才之家”厨艺展示揭晓了答案。

  一张大圆桌上,按照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区块,摆放着一盘盘美食,而制作这些美食的“厨师”们都来自五湖四海的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早在几天前,我们就在为厨艺展示做准备,数十人按照籍贯分成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个组,寓意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相聚庆元。”县“人才之家”厨艺展示发起人之一的宋菲菲表示。

  在另一边的展台上,美食制作还在持续。戴着围裙、撸着袖子的高层次人才们有的和面、擀皮、拌馅,不多时,一个个鼓囊囊的水饺、韭菜盒子就呈现在大家的眼前;有的调汤汁、切肉冻……一盘盘精美的美食在成员们的巧手下一一呈现。这些人才们不仅厨艺好,更是我县各行业的精英。2010年以来,我县共引进八十多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四十多名都是外地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扎根庆元,成为庆元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建设者,已是新庆元人。

  “南方女婿”项国梁 扎根基层回馈故乡

  项国梁的老家在安南乡福洋村,现在是竹口镇的一名干部。这次厨艺展示,他带来了妻子老家广西的一道菜——腊肠。

  2015年10月,项国梁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回到家乡,回到父母身边工作。他的爱人,也是他的大学同学、研究生同门——陈颖,也告别家乡广西玉林,两人同期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到庆元工作。

  “哇,庆元街上真干净,空气真好。”至今,项国梁仍清楚地记得,这是陈颖第一次踏上庆元土地时发出的感叹。

  4年零3个月的时间是项国梁在竹口镇工作的时间,他经历过党建办、党政综合办、农指中心、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办等岗位的锻炼。在这期间,他发现,不同科室有不同的精彩,不一样的岗位有不一样的收获。

  黄坛村和竹下村是项国梁驻的两个村,农村出身的他对于驻村工作并不陌生,与村民们打交道“信手拈来”,每次去村里听到村民们热情的招呼,都很有成就感。

  对于项国梁来说,感谢是他最想说的一个词。无论是回到家乡、在父母身边工作,还是能有平台和条件助力其能力提升,他都觉得要感谢很多。如今,项国梁夫妻已经孕育了两个可爱的女儿,家庭和睦,工作顺利,生活怡然。

  “乡镇工作琐碎平淡,如何在乡镇发挥出与研究所水平相匹配的作用,我也在不断思考和实践。”项国梁说,今后,他会继续把基层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为庆元“最美花骨朵”增彩。

  “北方萌妹”李慧 感受不同角色 在菇乡不断成长

  李慧老家是山东济南,提起山东,大家想到的就是煎饼和大葱,为此,煎饼成为李慧首选的展示美食。

  “为了让大家品尝地道的老家美食,我用了5天的时间用心准备,还特意让我妈准备了原材料寄过来,我到展示现场现做,还做了不同的口味,有小米的,红枣的,黑米的,玉米的,看到大家吃得开心,我更开心。”李慧说。

  2016年7月,李慧从吉林大学文学院毕业,进入县公路管理局办公室工作,主要负责单位文字材料组织、办公室综合协调以及全面从严治党日常工作等。截至2019年12月30日,这个岗位已经陪伴了她3年零5个月。

  在李慧看来,作为办公室工作人员,面对琐碎繁杂和千头万绪的办公室工作,不仅要做到细心、专心、耐心、热心,还要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度的责任感。把领导、基层、群众服务好了,整个单位能够协调运转,就是“成绩”。

  “捡垃圾主任”和“摆桌子主任”是李慧在工作期间得到的两个称呼。2016年至今,3年来,网格文明劝导和环境整治已实现常态化、制度化,每周三上午,李慧都会和小组成员们一起到网格进行卫生整治,一年下来50多次的整治让她有了“捡垃圾主任”的称呼。而办公室的会务工作及2017年为推进基层站所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规范化工作,公路局创建“清廉公路”品牌等工作,也让她得到了“摆桌子主任”的称呼。

  工作之余,李慧还承担着宣导员、礼仪员、讲解员等角色,不同角色的转换,体现了她对工作的热爱。

  “西北汉子”姜飞 情系三尺讲台 培育桃李满枝

  “我本来想做大盘鸡,后来做了凉拌鸡爪,上桌后很快就吃完了,很满足。”姜飞老家在甘肃武威,刚得知有“人才之家”厨艺展示活动后,他就决定要把美味的大盘鸡做给大家品尝,虽然因为一些原因改做凉拌鸡爪,但美味被大家认同也是一件快乐的事。

  2016年8月,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的姜飞来到庆元,成为庆元二中的一名科学教师。

  三尺讲台是姜飞的工作场地,3年来,他承担了2个班的教学工作和1个班的班主任工作。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姜飞努力向优秀的前辈们学习,学习如何去上好一堂课,如何与学生沟通交流,如何引领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年的教学生活,让姜飞收获颇丰。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关于教育提质该怎么做是姜飞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实践中,他也总结出答案——课堂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阵地,要更加注重教的效率和学的效率,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好现代化媒介。

  在庆元生活了3年,姜飞也找到了工作的乐趣和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外地人,一开始他内心忐忑不安,刚到庆元,他就加入了组织部创建的“人才之家”,认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组织部还多次组织人才交流活动,让他在异乡找到了家的温暖。

  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堂课,批改好每一本作业,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耐心细致陪伴学生成长,这是姜飞的初心和使命。

  “我很荣幸也很自豪能成为一名教师,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精神上很充实。”姜飞说,教师是春天播撒种子的人,教师的心中始终有着一份秋收的期盼。

  如今,姜飞在庆元安家落户,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未来,他相信自己能够保护好自己的小家,也能成为守护庆元这个大家的一员。

  “东北爷们”张清洋 与菇农为师为友 助力香菇申遗

  在圆桌上,有一盘金黄酥脆的锅包肉,这盘菜是来自黑龙江哈尔滨的张清洋的“杰作”,他是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心的农艺师。

  2014年,张清洋从吉林农业大学硕士毕业,因读研期间做食用菌方面的研究,毕业后,通过人才引进政策来到庆元,先后负责菌种保藏等食用菌科研项目,参与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及食用菌创新平台创建等工作。

  在菌种保藏过程中,张清洋向老干部和技术员学习经验,又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借鉴先进技术,对菌株进行普查,根据不同品种适宜的条件,提出不同的保藏方案。在基本完成约30个株系的摸底后,也为下一步的育种工作打下了基础。

  “做技术、做项目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自己所学有用武之地,在解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中找到乐趣。”张清洋表示。

  在工作中,张清洋发现,想要口感更好或价值更高的香菇品种,育种的精准度就更高。他将我县常见野生毒蘑菇分类鉴定,食用菌手绘图入围全国首届食用菌文化展。还调查黄靛牛肝菌分布和生长环境,通过立项成功引种玉木耳。

  张清洋将这些工作写成论文,并在期刊上发表,还参与撰写《庆元香菇栽培》一书。

  在认识到品牌建设、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还需更多的努力时,在工作之余,张清洋自学法律,通过了全国司法考试,并着手研究食用菌产权保护方面的问题。

  “在下乡中,我与菇农为师、为友,菇农身上特有的吃苦、勤劳等精神对我影响很大,这也鞭策着我为这个产业做些事情,让菇农受益。”张清洋说。

    (编辑:陈沛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