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庆元的早晨
2019年08月12日 11:19  来源:庆元文艺  作者:周维强 

  庆元的早晨是从一顿丰盛的早餐开始的。叶琛领着我,来到庆元县城的某一个街角,小店不大,也就十五六个平方,店门口木桶里飘着饭香。我问叶琛,你们庆元人早饭都吃什么?他指了指小店里的菜品——,酒糟肉、酒糟猪肠、蒸蛋、米羹、鲜粉皮、糯米饭、鸡蛋饼等,然后说,你喜欢吃什么你自己选。不过,早餐要吃米饭。

  老实说,叶琛的回答让我吃了一惊。

  对于我这个大都市的上班族来说,早餐可能就是两个包子一杯豆浆而已,就算在我的老家安徽,丰盛的早餐不过就是一碗粥或者两个鸡蛋饼。像庆元的早餐这样吃得如此“隆重”,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是没有过的。叶琛解释说:“庆元人早上喜欢吃米饭的习俗,由来已久。在乡下,家家户户都是吃了早饭后去做事、上学。老人们常说,男人早饭吃好了去山上田地干活,一天都会有力气。如果谁家的男人早上是喝了稀饭去干活,那家的主妇会让全村人都瞧不起。上千年的传承,形成了庆元人喜欢早上吃米饭的传统。”

  原来如此。庆元人的早饭里有日子的期盼,有对勤劳的传承,也有一份质朴的情感酿造出的幸福美酒。

  在叶琛到来之前。老实说,我是被庆元县城的鸟鸣叫醒的。鸟鸣清脆而悠扬,在这个二十余万人口的县城,鸟鸣的声音似乎比人声更加地热闹。我极力分辨着是哪一种鸟叫,有点像夜莺,又有点像斑鸠还有点像相思鸟,那鸟的叫声,实在是好听,让我沉浸在一种宁静的喜悦中。

  在鸟鸣唤醒之前,在梦境之前,我和叶琛坐在庆元县城的大排档门口,喝着啤酒,吃着花生和小菜,聊着诗歌与文学。叶琛说,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吧,怎么感觉像多年的老友聚在一起。我答,虽然见面是第一次,但是在诗歌里,我们可是故交了,我读了你太多的诗,诗,发乎于情,发乎于心,诗人的心,是共鸣的嘛。

  两个人就笑,就继续谈论着谁的诗歌好,好在哪里。其实,来到了庆元,我自然要多看一看叶琛生活过的地方。因为,在他的诗歌中,庆元这座县城,被他写得近乎于透明而真情,比如《农民父亲》:“他是我的农民父亲/他明辨是非善恶/他不做亏心事/他意愿听徐徐山风/他将自己和二十四节气扭在一起/春风、谷雨、芒种、立秋等每一个都是他的亲人/兄弟一样亲/他喝土米酒,抽土烟/他供奉菩萨/他喜欢抬头看天,湛蓝湛蓝的天/他喜欢一个人在一丛蓬蒿边上计算收成……”,诗歌的后面,他还不忘写上“2013.5.19夜庆元”,叶琛的诗歌里有疼痛,有对父亲的感恩,也有对父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命运枷锁里的怅然和无奈。当我们面对面坐着,想起这首诗,当我再面对庆元的夜色,我就更加能体会到叶琛独坐灯下时的孤独与冷峻。

  还有《透明的夜》:“风不重/只是窗上简易的布帘轻轻晃了一下/月色冰冷地照在一把黑色的木椅上//丈夫不在的晚上/她早早地拴好门闩,并且早早备齐/痰盂、开水、尿布等必须物品/痰盂很旧了,边壁一层/刷洗不尽的白霜;尿布是旧棉布裁剪成/只有开水是新的//狭小的屋子里/有时,她抱着于世不久的孩子/轻轻地来回踱步;有时,她坐在床沿/不紧不慢地守候窗外如约而来的月光……”诗歌似乎是在写诗人的母亲,又似乎是在写生活在庆元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劳动妇女,那种隐忍、勤劳、付出和忍耐。每每读完这首诗,我都会随着诗人的心一起撕裂和伤感,甚至流下泪来。

  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夜色收拢,时光倒流,文友吴丽娟陪着我去大济村走了走,还去看了看廊桥。这是一次奇妙的旅程。时间似乎在庆元是静止的。安静、宁谧,空气中,似乎能听见高中状元的庆元子弟衣锦还乡时的阔气与志得意满。又似乎,我看见勤劳的庆元人在山上种植香菇时的辛劳,那是一种对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我极力回想着我是怎么从杭州坐着火车到丽水,然后从丽水坐着汽车到庆元的。似乎汽车一直在群山里奔腾,然后,在庆元的汽车站停下来。我感觉,这座县城被群山环绕,而那些古色古香的房屋,那些处事不惊的人们,更像是行走在宣纸上的水墨,看淡了人世,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似乎是世外桃源,又似乎更像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修行之所。

  庆元的静,是宁静、安静、寂静,更是一份心静的静。

  我在想,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我如此迫切地来到庆元,是叶琛的诗,或者是吴丽娟写庆元的文字:

  “岩石陡峭,不仅要留意脚底,寻找合适的落脚点,还要摸索上方可以抓手受力的位置。小心翼翼爬上龙井平坦的观景岩壁,耳边是隆隆的瀑布声,眼前壮美的椭圆形龙井潭里,一潭清水有如一池流淌的翡翠,漾着最深翠的碧色。潭水灵动,潭下蕴藏的绿媲美朱自清笔下的梅雨潭……

  龙井底下的平坦之处,传来孩子们回声清晰的兴奋尖叫。原来是米粒在溪水里抓住了一只淡粉色的青蛙,直呼我们去看。在这方大自然恩赐的山水天堂,孩子内心友善的小种子生根发芽都更加迅速呢。兴奋过后,无需大人提点,米粒儿主动将青蛙放生,让它回归三井溪的怀抱。”(《三井溪的秋》)

  抑或二者都有。

  对于我们这些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文字就是最好的沟通桥梁,而且是走进彼此心扉的桥梁。未见其人,先见其文。在文字里,我们见了一面又一面,在文字里,我们早就成了知己知音。见或者不见,也就是个形式罢了。

  从这个角度讲。庆元,有了叶琛和吴丽娟等庆元作家的书写,它就像一张靓丽的名片,早就飞到了全国读者的面前。我在一篇文章中说,因为一个诗人和一个作家,我们很容易记住一座城市。当我们提到某一座城市,很自然地会问,那座城市里有谁在写作,写散文还是诗歌?文字,在此刻,有了飞翔的力量。

  时间把我拉回至庆元的早晨。

  由于我们并不需要吃了早饭上山种香菇,所以我和叶琛每个人,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碗加了酒糟肉的米饭。老实说,庆元的早餐饭是令人惦念的,我总在寻思着再有机会来庆元,好好吃一顿这诱人的酒糟肉、糯米饭。阳光很抒情地从东方照射到我们的脸上,这座寂静的小城,恢复了它阳光下的活力。吴丽娟的儿子小米粒前来为我送行,一个很调皮的小男孩,戴着眼镜。不知怎么得,我看着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总觉得他是另一缕阳光,他是庆元这座县城未来的主人。等他长大了回忆童年,我想,庆元的山山水水依旧会给他无穷无尽的源泉。时光就是这么有意思,它让人在一次次轮回中,慢慢学会懂得和珍惜。也让人懂得感恩故乡最好的方式,就是在乡愁的深处打捞沉淀的经验。

  就像叶琛的诗歌和吴丽娟的散文那样,让我这个在百里之外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他们文字的真情与美。就像鸟鸣叫醒我,他们的文字也像鸟鸣,叫醒了时光另一头的我。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