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大客
2019年08月12日 11:19  来源:庆元文艺  作者:黄立高 

  前几日去喝乔迁酒,酒席设在文化礼堂,自家人基本都坐在同一桌,可以叙叙家常聊聊世事。宴席还未开桌,弟媳妇看见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角落里的桌子边上,就拿了一盘包子和肉,送过去给她吃,我夫人也拿了一盘糯米饭送过去。弟媳妇认识这个中年妇女,知道她家境困苦。我夫人和弟媳妇回到桌子后,我对下辈说,这些人在以前被叫做乞丐,不过,我的父母都叫他们是“大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饭都吃不饱,一到五六月就是青黄不接,只好上山挖野菜。勉强填饱肚子,还有一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到寿宁买番薯丝,或者是以大米换番薯丝,有的人家把家里养的鸡鸭兔拿去兑换番薯丝。吃不饱,讨饭的人就多。讨饭的人能讨到吃的就很不错了,更甭提能讨到一顿酒喝了。所以哪村有红白喜事,哪村就会有很多前来讨一顿不随礼、免费喝酒的“大客”。

  1972年我结婚的那天,父母及兄嫂、亲戚们忙里忙外,要做黄粿、做豆腐、借桌凳、招呼客人。酒席开桌之前,来了20多个“大客”。父母看到这么多“大客”,很是高兴。按照惯例,都是正席之后才会叫“大客”上桌吃酒。可这次不一样,父母吩咐帮忙管事的人先摆两桌,让“大客”先上桌吃酒,要求黄粿管饱、菜不能少、酒要管够,当时没有啤酒,只有自酿的红酒。

  “大客”们很吃惊,这是从没有过的礼遇,他们很守规矩,坚持要等大家吃好后再来吃,不肯上桌。父亲和他们说:“你们难等的,先上桌吃吧。慢慢吃,要吃饱,酒都有,但是不要喝醉。”“大客”们吃饱下桌,母亲还送给他们一人一个黄粿。“大客”基本是邻近村庄的人,极为高兴,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说了很多祝福的话。

  从我婚礼之后,村里做红白喜事都会叫大客先吃,或者是专门安排两桌给“大客”,大家一起吃酒。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村的习俗,慢慢地,邻近村也盛行这样的做法。

  父母时常交待我们兄弟姐妹:出来讨生活的人,肯定是家里实在有困难了才出来,不容易呢。不管什么人上家门来讨,都不能骂他赶他,不能讨厌人家,没有就少给点,有就多给点。父母还说,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官大官小、钱多钱少、健康与否、美丑也好,都是平等的,都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照。父母说得多了,我们也就听进去了,这些话就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父母是忠厚、善良、慈孝的人,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一大家子人,看到乞丐不追不骂不赶,反而会很高兴地拿点米或者盛点饭送给他们。

  有一次,来了一个邻村的残疾人,行动不便,走路要靠一条小方凳移动,讲话要头一晃讲一句,有时讲不灵清,旁边人还听不懂,样子实在可怜。那天他到我家门,我们刚巧不在,儿子看到了,赶紧就去楼上拿米。米箩里有个斗,儿子就装满送给他。同阕的另一个男孩看见我儿子这么做,也装了一斗送给他。对门的舅婆看到了,对他们俩说,等下你们的妈妈回来会骂你们的!

  一斗米有5升,一家人一天量两升米就够吃了。两个小家伙一听,觉得给的确实有点多,心里就有点紧张。家里人回来后,儿子主动汇报,说有个腿脚不便的讨饭人来,我拿给他啦。对门舅婆补了一句嘴,说拿了一斗米了。我夫人说,拿了就好,以后一升也就够了。其实当时很多给“大客”都是一小杯米的。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乞讨的人越来越少。在乡下,由于大量人员进城居住,人烟稀少,“大客”就更少见了。

  习总书记在前不久说,要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主要突出问题,人民群众要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都有保障”。我也祝福乡邻乡亲都能安居乐业,平安幸福。真诚希望天下没有“大客”!

(编辑:陈沛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