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主题征文  正文
从张地到张天
2019年01月14日 10:08  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张晓泉 

  “张地”“张天”这是两个富有地域民俗特色的地名,它们更像一对孪生兄弟的名字,我觉得。

  深秋时节,我来到了张地,山村的阳光照得晚,九点多了,当我站在村口空坪上时,两个妇女和一个男人正在篾苫上晒稻谷,另一中年男子无事站在旁边闲聊。这好像也是停车场,那个廊庑式的候车亭在一旁呆着,我想那辆运送旅客的巴士已经好久不到村里来了。

  村口就像布袋的口,两边竹山拢着,小溪水从这里嘶鸣下泻,流往深谷,而那棵耸立在茂竹中的柳杉一枝独秀,拥有硕大的体量,应该有几百年了吧。不,村民说:何止几百年,上千年都有了。我笑了笑,我想村民可能是夸张了些。

  我想了解些历史文化的信息。翻晒稻谷的中年男人快言快语:这村有三姓:何、汤、谢,有三座祠堂,他就姓汤。他自我解嘲说,就我们汤姓无出息,喏,祠堂就在那,他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座房子,出了些都是没卵用的人。

  张地我是知道一些的,还真有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那位当年浙江电视台的名主持人何女士,她父亲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此外一些读书当公职的人,以及几个企业家好像都不姓汤。看来汤姓人家还真没几个可以“称道”的人,其实这并不重要啊!

  张地其实是由两个山湾垟田组成。我往右边的山湾的居民区走,我看见汤氏宗祠,湾口的这一片大概就是汤姓人家主要聚居地。我还看见山湾头有一片老房子,一打听说是老村,为早年谢氏聚居地,现在新屋造了不少,村子房屋都连成片了。我往上走,一直走到老村,老村里还有一两户人家居住,其余大部分老屋都废弃不用了,在谢氏宗祠旁,我看见一群鸡在路边悠闲踱步啄食。祠堂左面又现一山坳田垟。湾里有湾,这山湾还真不小呢!

  在村中的小路上,我碰到零零星星的村民,有挑菜的农妇,有挖蕃薯的老汉。一中年妇女正在自家房前空坪上清理黄豆。见了我,热情地招呼:嬉阵么!我就在门前的杉木堆上坐下来,她一边清理,一边跟我聊起话来。

  她说她就是张天嫁到这里的。儿女们都在城里做事,老屋因地质灾害已拆除,并在同心小区安置了住房,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城里照看孙儿。眼前的这栋房子是她女儿女婿的。像其他村子一样,村民大都进城或到镇上生活,一者为打工谋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小孩读书。现在看来乡村学校的撤并,似乎成了村庄萧条衰落的主要原因。

  她时常回来,她说,像她一样,村里的其他老人跟子女住在城里也不习惯,乡下自由多了。她举例说村民某某,子女在城里给老人买了房,可老人还是住不住。尤其是夏天,山村凉快,于是老人经常回来或大部分时间仍住在村里。我想,老一辈人都是土生土长的,对乡村不仅是习惯,更重要的是那份割舍不了的情感。

  张地的主体部分应该在右边这一湾区块。告别农妇,我就往这片村落走来。同样,我看见许多房屋都闭着门户,只有门前一两棵果树,如梨树、枇杷树以及一些藤蔓花草陪着,甚是落寞冷清。这片居住区较大,可能就是村中人数居多的何姓人家住着,沿溪有一条主路,姑且称之为“街“吧。溪流两边都是房子,一些老旧的木板房还留存有店铺门牌:如张地便利店、张地新层食品店等字样,小字部分写:经营生活用品、烟、酒、副食品。当年顾客你来我往,或打酱油,或买红糖,或来包烟,或拿块肥皂……当年那种热乎的景象是可以想到的。

  在村中心的街路边就是何氏先祠,这是古建筑,门前还有拴马石,一块字迹磨灭的石碑。据当地《何氏宗谱》载,张地,原名新何,于南宋咸淳八年(1272)由曾任庆元县巡城校尉何观保的四世孙何充中迁置。据了解,该祠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284平方米,通进深16.8米,通面阔11.7米,中轴线上建筑依次为八字门、前堂、厢房、正堂。四周筑夯土墙,两侧为马头墙形制,方砖地面、木质柱础。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光绪二十五年(1899)仲春,进士出身的广东梅岭籍、庆元知县何文耀专门到该祠拜谒祖宗,并撰楹联曰:“相宅人蒙洲箕裘克绍垂千古;同宗传水部谱牒原来共一家。”何氏为张地村一大家族,约占当时全村人口的一半。

  在街路边一座古桥亭上坐下来,这里有几个中老年人。有村民介绍说,这就是八字亭,早年这条溪上还有另两座亭:街路亭和石灰墩亭(这里地质含石灰矿石),现在都被拆毁了。村民们谈起了张地和张天的旧事:原本张天属于浙江的。据说当年饥荒,张天人食物来源较丰富,尚有番薯丝可以食用,而张地却食不果腹,于是张天人便弃张地而去,落了福建籍。后来浙江好了,他们又羡慕得不行,似有回归之意。说是这样说,我想这是行政区划,要考虑的有地形、族群、语言、生活习俗等诸多因素,并非如些简单。有文字记载:1958年3月张天划归福建省政和县。

  张地的村头,就是瀑布群,因为溪流至此,陡然抬升,河道便是石崖峭壁,上方的水流冲泻下来,飞花漱玉,蔚为壮观。这里还有古树群,有柳杉、构栗等古树名木,都有几百年的历史。涧旁一石阶古道向上延伸。据说以前由古道上去说是五里,其实也只有四里的样子。现在通了公路七弯八绕的,反而远了。据史书记载,当时称新何的上方有一小村,何氏为了方便往来,乃筑“上天岭”(一称张天岭),与其相接,并将新何更名张地,尊岭上村为张天,寓以天长地久,永远睦邻之意。光绪《庆元县志》:“张天岭,县西六十里。”又“张地,七都。”

  虽说两村相邻,其实并不和睦,两地村民时常为山界、树木、笋竹等纷争不息,甚至打架斗殴。不过现在完全不同了,浙闽两省各级政府,建立完善机制,致力于打造和谐边界。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村民你来我往,其乐融融。

  公路盘旋而上,驱车前行,我来到两山石崖对峙的山口。一座似桥非桥、似庙非庙的建筑横在眼前,这就是张天桥,桥下瀑流飞湍,景观优美。这水就是流到下面张地村的。桥里供奉着观音娘娘。这里人声鼎沸,香烟袅袅,桌上的供品琳琅满目。还有几个女弟子在一边的案台上诵经。一问,今天是农历9月19日,是观世音菩萨的出道日。这里除了张天桥庙,还有另一幢大房屋,有大空坪,这里已建成一个配套设施完备的佛事场所。在路边我看出了许多带“闽”字号的车辆,我对一个福建的客人说,你们福建对宗教神灵还是蛮虔诚的。不,你们浙江人更虔诚,他告诉我说,农历6月19日是观音娘娘的生日,路旁这一带停满了你们浙江牌照的车。据说,古时,这里就有一座小庙。近年来改成桥式庙堂,亦景亦庙亦桥,香火旺,信众多。一有庙会,周边的浙闽边界县市都有香客前来,祀拜祈福。

  哇!张天这地方真大!我赞叹道。一村民会说庆元话,只是有些聱牙,他笑了笑着说:张天是天,当然大喽!满是自豪的表情。

  张天就处在这个巨大的高山盆地中,四周的山不怎么高,低低地围了一圈。田地平缓开阔,可以看出整个村庄由四五爿村子组成,现在基本连成一片了,俨然是个小村镇。虽说已是上千米海拔,因土质肥沃,光照充足,庄稼收成都不错。同张地比,这里留守在家园的村民似乎多一些。他们种高山东蔬菜,种板栗,种稻种茶,收入也可以。我看见一幢民房前摆满大木桶,原来是洗番薯粉,一村民说,我们的高山薯粉质量好,很多客人都会到这里买。

  这是边界山村,周边山村不分浙闽来往密切,男女婚嫁也是常事。山水相连,村民相亲,语言混杂。我向一个上了年纪的村民打听。他说,这里的“何”与张地是同祖同宗,先祖一脉从张地分出,来到这里,不想人丁兴旺,现在这里的何姓人口已是张地的三倍多了。

  虽说宗族关联,但语言文化还是有区别的。我看见他们的房屋门牌上都写有“高林村x厝”的字样。在闽南语中,“厝”一词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指代房子,在福建沿海地区的地名中,也有很多带“厝”字的,比如福州的陈厝、梁厝,莆田的石厝、前厝,泉州的肖厝、曾厝等。张天有陈、汤,何三姓,“厝”前冠姓就是表示谁家的房子。

  这里“高林”就是张天,看来张天已是俗称,自从由浙江分归福建后,更加“闽”化。这里属政和县铁山镇管辖,一条15里多的公路把该村与山下的镇子紧紧地拴在一起了。

(编辑:徐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