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一”起见证·菇乡改革开放40周年⑨ | 一座廊桥 传承千年技艺 续写百年乡愁
2018年11月29日 09:54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记者 吴梦飞

  庆元县,地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丽水南部,浙闽交界处。境内溪流纵横,山高水急,历朝民众都致力于修桥筑路。由于古时庆元“深僻幽阻,舟车不通”,历史上兵戈较少,加上当地民众的悉心照护,如今境内仍完好保留着97座风格各异的古廊桥,是全国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都”的美誉。

生机的菇城 郭德尧 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木拱廊桥,修建时不费寸钉片铁,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桥体全靠榫卯相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总数量仅有100余座,庆元就有20多座。

  经专家考证,庆元木拱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拱跨度最大、廊屋最长的木拱桥均在庆元,堪称当世一绝。

如龙桥 叶卫周 摄

  座座廊桥如瑰宝镶嵌于群山之间,静默无闻,如梦似幻。它们或凿石为梁,或叠木为拱,有的横跨悬崖峭壁之间,有的静卧小溪碧波之上,与周围青山绿水融为一体,构成一幅幅精美的画卷。

  这些古廊桥较好地保存了历史风貌,不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对研究我国桥梁史和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每一座廊桥都有一个故事,附有一个传说。这些古廊桥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古典建筑艺术中的奇葩,无声地绽放在庆元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千载廊桥飞渡 虹桥“再现”人间

  38年前,也就是1980年,那年吴其林在电影院工作,是放映电影的负责人。也在那一年,因缘际会,他转岗到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了县里第一个专职的文物工作者。

  “廊桥是什么桥?它有什么保护价值吗?”或许38年前的吴其林也没有想到,自己的问题将会和《清明上河图》扯上关系,并在之后用自己的一生来解答。

  故事从一段发生在文物考察时的对话开始。

  “老吴,你知晓《清明上河图》吧?那是一千多年前的名画。”

  “我没读过什么书。”

  “我跟你讲,里边画的‘虹桥’,是我们国家四大名桥中最有名的,据说这个(造桥)手艺已经失传了。”

  “哦?”

  “但我前段时间看报纸还听他人讲,这‘虹桥’和我们的廊桥是同一个结构,我们县的廊桥可以说是文物呢!”

  ……

  和吴其林对话的是他的同事,一个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吴其林听后对此并不在意,因为他也没见过廊桥,更不晓得什么“虹桥”。但这次谈话,让廊桥这个概念在吴其林的心里埋下了种子。

濛洲桥 陈步培 摄

  约1000年前,北宋初年,汴水之上有多座有柱梁桥,漕运繁忙时常常发生撞桥事件。当时有人想到,若建造无柱木拱桥,或可解决这个矛盾,还能很好解决洪水毁桥等难题。在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就描绘了“无柱飞桥”这一奇特景象。这座桥没有一根立柱,像一座彩虹横跨两岸。桥下船只往来,经久不息。

  然而,在很长的一个时期中,研究中国古桥技术史的专家、学者大多认为,虹桥营造技术自宋代以后,已经失传,这一殊景难再现。

  曾经风靡中原的虹桥,最终没有了踪影。当人们还在为虹桥扼腕痛惜时,20世纪70年代,桥梁专家在浙闽山区意外发现那里还保存着200余座木结构廊桥,建造技术与宋代虹桥如出一辙。这意味着,“汴水虹桥”的建造技术并未失传!

  1979年11月,我国著名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先生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提交的报告之一便是“叠梁桥(当时对木拱桥的称谓)——虹桥”。会后,部分专家专程考察了浙南木拱廊桥。至此,桥梁专家们普遍确认,浙南闽北的木拱廊桥拱架部分的结构技术与汴梁虹桥基本一致,北宋时期曾经盛行的虹桥技术并没有在中国消失,而是得到了传承。

  这一惊人发现,就像在浙闽大地上发掘出了一座中国古代桥梁科技史上的沧海遗珠,尘封了1000多年的“虹桥结构”重新进入学术界的视线。

  因此,茅以升先生称木拱廊桥为“在世界桥梁史中绝无仅有的木拱桥”。

  缘起兰溪桥畔 保护刻不容缓

  在庆元打听廊桥的事,还是要找吴其林。庆元有这么一句话,“吴其林不知道的廊桥,一定是还没造出来。当地凡是维修廊桥,一定会请他来做指导。”

  在众多廊桥中,令吴其林记忆最深的,还属兰溪桥。

  1983年,县里的兰溪桥水库要增高大坝,加大蓄水量,国宝级木拱廊桥——兰溪桥原来所在的位置也被划为蓄水区。兰溪桥面临两种选择——或是被拆或是被淹。一番踟蹰,县里决定迁建兰溪桥。

  即使在今天,古建筑搬迁也是一件工程量浩大、费时费力的事。更何况是在三十多年前,要赶在雨季水位上涨之前搬迁一座技术复杂、构建精巧的全木构古建筑,难度可想而知。

图为吴其林于1984年拍摄的兰溪桥拱架照片

  为此,县里专门成立兰溪桥迁建机构。作为县文管会成员,在主持修建的绳墨帮助下,吴其林对这座廊桥的每处细部结构逐一记录建档,工人们拆到哪里,他就跟到哪里,并用标准尺丈量到哪里,经历了第一次与桥的亲密接触,并在生产第一线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套抢修古建筑的宝贵应急工作经验。

  可就在兰溪桥搬迁即将完成时,一场大雨突如其来,带来的山洪更是冲垮了还没组装完成的廊桥,许多木料因此被水冲走。吴其林回忆,虽然人们顺着河流找回了大部分木构件,但是找回来的拱骨都遭到了严重损坏。“少了这些拱骨,兰溪桥可能永远无法再立起来。”

兰溪桥 郑承春 摄

  面对这么一场飞来横祸,主持兰溪桥重建的主墨师傅胡睦汉一气之下竟卧床不起。

  吴其林心急如焚,苦思冥想之下,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拱骨不能用的原因是榫头断裂,如果把损坏的部分去掉,重新设定开凿榫头,是不是就能将这些短了一截的拱骨重新用上呢?吴其林有把握做出一样的“榫”来。他连忙去找还病倒在床的胡睦汉。胡睦汉一听,顿时看到了修复兰溪桥的希望,重新回到了工地继续工作。

  受力和跨度重新经过周密的计算和设计,兰溪桥再一次横跨松源河。除了拱骨斜度变大,长度变短之外,它和从前一样恢宏大方、气势惊人。当时的吴其林并不知道,他挽救的是一座始建于明朝、全国现存单拱跨度最大的木拱桥。

兰溪桥 姚家飞 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其官网中写下他们对木拱廊桥技艺的担忧:“这种传统技艺的衰落缘于最近几年的快速城市化、木材的减少和现有建筑空间的不足,这些原因结合起来,威胁到了这项技艺的传承与生存。”鉴于这种现状,在庆元这块土地上,一场廊桥技艺“保卫战”却打得如火如荼。抢救兰溪桥,也成了整个庆元廊桥保护工程的敲门砖。

  2004年,庆元县开展廊桥普查、登记工作,前后历时40多天,对现存的近百座廊桥逐一拍照、测量、调研、建档造册。6月,成立木拱廊桥抢救保护领导小组,县政府与相关乡镇签订《古廊桥保护责任书》。聘请桥梁专家担任顾问,并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共同开展保护工作。

开展廊桥安全巡查

  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庆元还建立了廊桥‘管家’制度,每一个文物保护单位都有一位文保员。”吴美银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咏归桥的专职“管家”,也是庆元47位文保员之一。他表示,作为一名文保员,需要定期、不定期开展巡查,主要查看桥梁桥体稳固程度、廊屋屋面是否漏雨、廊桥周边环境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并记录巡查情况,确保廊桥安全。

  庆元廊桥闻名遐迩 世界非遗令人瞩目

  2001年,南京大学教授赵辰和其研究小组开始对浙江南部、福建北部的木拱廊桥进行实地调研。在考查庆元廊桥时,后坑桥支离破碎地呈现在他们面前。

  桥体主结构已遭到致命损坏,部分拱骨消失,以金属水管焊接代替。由于金属水管强度不够,许多焊接部位不堪重负折断,桥体倾斜。廊屋部分更是柱倒棍断,一派凋零。

2001年维修前的后坑桥

  当时陪同赵辰考察的吴其林介绍了后坑桥的情况。原来,后坑桥在1987年发生了木拱梁被盗事件,一夜之间19根珍贵的木拱梁不翼而飞,再加上年久失修,虽早有修复计划但缺乏足够资金,后坑桥废置于野。

图为吴其林与赵辰在后坑桥前合影

  赵辰当即决定为后坑桥“请命”,联系省文物局,陈述维修后坑桥的典型意义和代表性。作为维修工程的成果,后坑桥重新融入了秀美的乡土文化景观。

  “秀美如画的后坑桥作为浙江和福建两省遗存至今的少量木拱廊桥之一,它的成功维修,在为保护重要的木构历史建筑方面,树立了杰出的技术特色地域标准……”在第六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大会上,评委会评语写道。评选过程中,在11个国家提交的35项申报项目中,后坑桥以“代表17世纪精湛的中国建筑传统价值的理解,维修工程反映出这一地区尊重历史传统工程原则,和以自然材料构筑的营造艺术”获得最高等级的卓越奖。

后坑桥 陈文元 摄

  世界目光投来的重视为廊桥带来了更恒久的生命。

  2004年,庆元县召开“浙闽两省木拱廊桥保护与开发研讨会”,率先启动浙南闽北地区对廊桥的共同开发保护与管理研究活动,联合发起“区域合作”倡议,并成立中国廊桥保护与开发协会筹备委员会,编印出版《廊桥论文集》。同年,庆元县邀请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浙江卫视《亚妮专访》等栏目组前来采访、拍摄庆元廊桥相关专题片,节目播出后产生广泛影响。

  庆元博物馆还开设廊桥专题展示厅,采取廊桥模型、图片、文字等方式,展示廊桥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2007年,由我县申报的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丽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后2007年、2008年列入省级及国家级非遗名录。2008年,庆元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廊桥之乡”荣誉称号。2009年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南100庆元廊桥国际多日赛 童晓峰 摄

走桥活动 胡松 摄

  得天独厚的廊桥文化构成庆元全域旅游的强大支撑。全县旅游综合收入从2002年的482万元增长到2012年的3.57亿元,再到2017年的19.25亿元。2018年上半年,全县累计旅游接待总人数124.37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几乎所有到庆元的游客,必到庆元各处廊桥“朝圣”。

  传承代有才人出 廊桥相见一千年

  在县城的廊桥文化教育基地——江滨小学,少先大队辅导员范祖夏正在筹划第七届廊桥文化节。

资料图:江滨小学第三届廊桥文化节廊桥模型展

  从2011年开始,这项文化节越办越出名。“学校每个星期一节廊桥文化课程,每年1月左右将举行廊桥文化节,希望学生人人学廊桥,爱廊桥。”范祖夏说,每个年级的廊桥文化课不同,一年级是讲廊桥故事,二年级是制作廊桥模型,三年级是进行廊桥绘画,四年级是廊桥书法,五年级是廊桥诗词比赛,六年级是廊桥小论文。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将廊桥文化从小抓起。

江滨小学廊桥文化教育基地授牌仪式

  “我们在2006年初开设《爱廊桥学廊桥建岗位——<廊桥文化与少先队道德建设相结合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以3—5年级的205名队员为研究对象,在2011年结题。”江滨小学课题组负责人童邦美说,该课题利用地方独特的文化资源,把廊桥文化与少先队道德建设有机结合,在2011年荣获全国“十一五”少先队活动科研成果特等奖。

  宏大的桥梁和娴熟的技艺,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为了使木拱廊桥营造技艺得到更好传承,除了让娃娃从小学起,我县还设立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习基地、传习协会以及廊桥文化教育基地。并积极鼓励民间艺人从事木拱廊桥模型的制作,同时充分利用廊桥抢险的机会,组织民间工匠到现场参加施工或拜师学艺。

  在这过程中,接连涌现了吴复勇、胡淼等热衷于修廊桥、建廊桥、护廊桥的人。2009年,县人劳社对全县范围内的木拱桥艺人开展体制内职称评定工作,20名廊桥艺人首次获得初级职称。

吴复勇在青川县石坝乡造廊桥

  2010年,吴复勇还受丽水市援建汶川地震灾区指挥部邀请,到四川省青川县石坝乡建造了丽石廊桥。2018年,胡淼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廊桥博物馆 陈士平 摄

  2011年,庆元廊桥博物馆建设工程正式启动。廊桥博物馆内设7个展厅,采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对廊桥的发展历史、营造技艺、文化内涵、自然人文、文化保护等进行全方位展示。开馆至今,共接待112万人参观。

  在时间的消融中,多数古建筑已退出历史舞台,万间宫阙化作焦土。而深处江湖的廊桥,因为有民间力量的关爱呵护和一代代传承人的修缮,得以大量存世。它们密密麻麻地记录了风土、民情、宗教、宗族、耕读等信息,成为一条条贯古通今、见证历史的文化长廊。正是有代代前仆后继的努力,我们或亲见或听闻或行走在廊桥中,方能听到这些遥远的历史回响。

濛洲桥 郑承春 摄

  “玉宇琼楼天上下,长虹飞渡水中央。上下影摇流底月,往来人渡境中梯。”回首看国宝级廊桥如龙桥那副桥联,吴其林说,“虽然我72岁,但我还要让后世代代都能见到这秀美如画的盛景。一千年前祖先们守护这桥,我们还要再守护一千年。”

  对于庆元来说,一座廊桥的存在意味着什么?答案,或许在山水相逢间。

    (编辑:周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