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本网特稿   正文
“一”起见证菇乡改革开放40周年⑦ | 一江清水 交融两省亲情 惠泽四方百姓
2018年11月19日 10:59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记者 吴明标 通讯员 王志亮 周振法

  夕阳下,水波凌凌,新窑村两岸的房子映入水中,余晖四射,河堤边树木,迎风摇曳,相映成趣,宛如山水画廊。

  作为浙闽两省的交界处,这一江清水流经松溪、政和、建瓯等浙闽两省4个县(市),从南平市汇入闽江,过福州市流入东海。

  “以前河里的石头都是黑的、河边是臭的、河里是没有鱼的,现在这里的水都还可以直接饮用了。”面对着竹口溪这20年来的变化,竹口镇新窑村村民们不仅是经历者,更是见证者。

  过去受上游化工厂、生活污水直排等影响,竹口溪的水一度受到严重污染,世代笑脸相迎的闽浙人民,甚至一度成了“冤家”,曾经的“一纸御状”也彻底打破了两省的“亲情”。

  近年来,借着“五水共治”之力,两地打破地域上的桎梏,并肩联手、跨省治水,使昔日的一江污水变清水,两省亲情再度交融。

  “一纸御状上京”两地“对簿公堂”

  在与新窑村仅一桥之隔的松溪县岩下村,村里至今还保留着近200多口“枯井”,下游群众“谈水色变”,苦不堪言。

  上世纪70年代末,我县建起了造纸厂、染化厂和水泥厂等,工业废水的直排,让这条河成为了一条散发恶臭、垃圾漂浮、鱼虾灭绝的“黑河”。

  据80年代的一项调查检测数据显示,水中化学耗氧量超过国家标准22.7倍,挥发酚超标137.5倍。

  “河里的水根本就不能喝,连洗衣服都不敢用这河里的水。”村民范志荣回忆,溪水从村子经过,却不能用。为了解决生活、生产用水,无奈的下游群众只能在家门口挖井“取水”。

  90年代的一次“重污染”事故,彻底打破了边际两县世代友好的交情。

  “上游染化厂泄漏事故,几百吨的废水倾流而下,所到之处寸草不生,一直影响了几百公里。”时任松溪县环保局长的吴孔仙对此事记忆犹新,重度污染甚至造成下游整个南平城区停水一周。

  1996,吴孔仙等5位官员怀揣一瓶采自松溪河的污水和一块黑色石头,进京告“御状”,要求政府解决庆元松溪河上游盲目发展高污染工业污染水质,严重影响中下游群众生产生活事宜。此事惊动了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的代表。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乔石作出批示,责成浙江省认真对待解决。

  “一根烟囱倒下”见证治水决心

  从1996年起,污染受到中央、浙闽两省的高度关注后,县委、县政府逐渐意识到,不能再走“牺牲环境换发展”的老路了,认识上升到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看到染化厂的烟囱倒下以后,我们看到了政府的治水决心,也看到了希望。”新窑村不少老人回忆起1997年染化厂烟囱倒下时的场景,激动不已。

资料图

  同年,庆元染化厂厂长被捕,成了浙江省首例以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查处的案件。此事以《厂长被捕的背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曝光,我县首次在中央台以极不光彩的“形象”被关注,并成为全国首例厂长因环境污染入刑处罚的案例。

  那一年,我县一口气关闭了染化厂、造纸厂、纤维板厂等污染企业。关停这些重污染企业后,工业税收从2000多万元下降到500多万元。此后,我县更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勇气和决心,先后否决了300多家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关停24家造纸、化工等高污染、重污染企业,彻底消除化工行业污染隐患。此外,我县还先后收回28座电站的开发权,取消东部13个乡镇的工业考核指标,实施大规模“生态移民”,投入数千万元进行生态农业改造和生活污染面源头治理。

  “一场治水会战”彰显责任担当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闽江水质污染,我县至少提前了20年开展“治水”工作,可以说是以“牺牲”地方财政收入来确保一江清水流向海西,县环保局局长吴思文介绍说,近20年来,我县狠心关闭了造纸厂、化肥厂、染料厂、水泥厂这4个占全县当时税收40%的企业,目的就是保“一江清水”流海西。

  治水,对于拥有“中国生态环境第一县”美誉的庆元来说,是责无旁贷、使命所在,更是对习总书记“保护好生态就是最大政绩”庆元嘱托的具体实践。

  早在2013年,在全县范围掀起“垃圾革命”后,我县将每年单月28日定为“洁净乡村全民行动日”,全县345个村的党员、干部、村民齐上阵,全民动员向垃圾展开全方位、无死角的清剿,为“五水共治”打下了坚实基础。

  300多名河长巡河监管、万人共同参与,庆元治水很快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3月底,庆元在全市率先消灭了垃圾河,6月中旬完成“清三河”任务,9月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之一,是丽水首个达标县。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4.72亿元,建设重点治水项目14个;新建污水管9917米,检查井1266座,雨水管11075米,检查井1371座;完成河湖库塘清淤18.62万立方米,完成散养生猪整治967户2285头,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34个,率先完成剿灭劣Ⅴ类水工作任务。

  “我的家就住在松溪河畔,过去人站在河边都能闻到恶臭。”对于河水的变化,松溪县河东乡长巷村村民廖齐鸿深有感触。过去父辈都是以养鱼为业,河水被污染后只能放弃养鱼到外地打工,如今河水变清了,他又在河边搞起了20多亩养鱼基地,仅这一项就给他带来了近20万元的收入。监测数据显示,浙闽边界主要河流水质已连续17年保持在Ⅰ、Ⅱ类或优于Ⅲ类国家水质标准,水质合格率达100%,达到饮用水水质标准。

  “一座亲水凉亭”打造美丽边界

  “曾有名人有诗作,我住江水之头,君住江水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2014年12月29日,竹口镇新窑村和福建省松溪县旧县乡岩下村的交界线上,两地的干部群众一起见证这座崭新的“亲水亭”落成。

  一同见证“亲水亭”落成典礼的,还有曾经为这条“黑”河,奔走两省、进京告“御状”的福建省4位退休老干部。站在“亲水亭”上,倚栏俯视竹口溪清澈的溪水,退休干部魏秉进和梅联恭不禁思绪万千。

  “眼前这400来字的碑文,不仅真实地记录了松溪河由黑臭河变成清水河的艰难治理历程,见证‘五水共治’的丰硕成果,也将会用实践和时间证明两地共护一江清水的决心和信心。”梅联恭激动地说。

  在当天,在“亲水亭”的见证下,庆元、松溪两地还签订联合治水协议书,决定共同结盟:共护一江清水,美化自己家园。

  根据协议,今后庆元、松溪两县将共同为边界区域水环境问题治理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以建立协作治水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边界联合执法,开展联合监测水质活动等协作机制,共同创造浙南闽北“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边境。

  庆元是瓯江、闽江、赛江的“三江之源”,素有“水流两省达三江”之称。在“五水共治”工作中,我县通过与福建省毗邻县开展协作治水,探索建立“跨界派驻治水指导员”模式,给福建省交界的11个乡镇共指派了30名治水指导员。这些治水指导员进入福建境内,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福建邻居,把浙江的“五水共治”延伸到了福建。

浙闽三县共谋“联动治水”

  联动治水,加深了友谊,拓展了合作。随着“五水共治”工作的推进,我县与福建省政和县、松溪县已建立起松源溪、乐溪两大流域水质联合监测与预警机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环境污染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工作会商和交流机制,实现区域内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协调有序、优势互补。今年,我县还和政和县、松溪县一同签发一份“建立服务松源溪、乐溪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协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将跨区域治水和五水共治工作逐步推向深入。

  “一道亮丽风景”共享生态福利

  如今,在下游福建境内的松溪河,碧波荡漾,蟹壮鱼肥。坐落于松溪河畔的河东乡长巷村,有700多户2900多口人。上世纪90年代初,受河水污染影响,大部分村民只得外出打工。河水清了,村民们陆续回家从事生态种植业和养殖业。现在的长巷村成了闽、浙、赣边贸水果蔬菜基地。

  2014年,长巷村的村民代表和村干部将一面写着“真情治水十余载,一溪清水送下游”的锦旗送到了我县,感谢我县送去的一江清水,给他们带来了希望和财富。

  与长巷村一样的是,上游的新窑村如今通过治水实现了水清景美,乡村旅游业风生水起,游客络绎不绝。“老张,今天我农家乐客人比较多,溪鱼你要多送一点来!”每天早上,在新窑村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林昌瑞都会电话打到下游松溪县渔民那预定溪鱼。

  得益于我县“五水共治”工作的一路领先,一首首感人的治水之歌响彻松源河上下游。从在全市率先消灭垃圾河,到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之一,再到连续捧得治水“大禹鼎”、完成“百天剿劣”,庆元“治水铁军”不遗余力深入推进“五水共治”,使得菇乡的河水变得更清澈、生态变得更优美,铺陈出美丽庆元的动人画卷。

  今年的9月29日,丽水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目——大型舞台剧《亲水亭》在丽水大剧院公演,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亲水亭》是根据浙闽两省人民共同治水的真实故事改编创作的。全剧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主题,通过对浙闽毗邻的两个村庄、两代人的爱恨情仇的细腻刻画,揭示人与人、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展现丽水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重要嘱托的生动实践,表达全市上下以“丽水之干”担纲“丽水之赞”,高质量谱写“八八战略”丽水新篇章的决心与信心。

  上善若水,福祉相随。在两地群众的不懈努力之下,我县20万群众和下游闽江沿岸福建松溪、建瓯、南平等地同饮一江水,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红利。

    (编辑:方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