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庆元   正文
[丽水日报]破产企业『复活记』
2018年06月07日 16:26来源: 丽水日报 作者:记者 姚驰 通讯员 叶坚 黎美 制图 张李杨
原标题:破产企业『复活记』

  两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行业风暴,把浙江昌达实业有限公司这家庆元的“明星企业”逼到了绝境。用企业负责人揭德昌的话说,“一口气没喘过来,差点就过去了。”

  让许多人惊奇的是,两年之后,昌达实业不仅又“活”了,而且成了全县纳税大户。

  前不久,从庆元县委书记蓝伶俐手中接过了2017年度“创税大户特别进步奖”和30万元的奖金,揭德昌内心剧烈翻腾,感慨不已:“关键时候,是政府和法院向企业伸出了援手,拉了昌达一把。我现在就想着拼命干,为庆元赶超发展加一把劲。”

  短短两年间,这家企业的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这家“明星企业”又是如何从破产边缘走回巅峰?

  答案是四个字:破产重整。

  作为我市首例工业企业破产重整,昌达的“重生之路”如今已成为“教科书”般的存在,它不仅让企业浴火重生,还以此为契机,完成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了出路。

  从“明星企业”到破产企业

  2014年之前,在庆元人眼里,昌达实业算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大企业”。

  坐落于庆元县菊水工业园区的昌达实业,一度是浙南闽北最大的纸类生产、研发、销售企业,被列入“省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2014年企业产值达3.4亿元,纳税1043万元,是庆元县最大的规上企业之一。

  谁也没想到,这家“明星企业”在2014年几乎在一夜之间走到了绝境。

  当时,因为盲目扩大投资、经营管理不善,加之2013年起造纸行业颓靡,该企业主营产品价格连续下跌,引发债务危机,生产经营逐步陷入困境。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该企业资产总额1.31亿元,负债总额1.71亿元,净资产-0.4亿元,处于资不抵债状态。

  揭德昌坦言:“我们专业度不够,不懂造纸,产品产销不对路。而且管理团队素质不高,管理不善,让我们在风暴来临时失去了后盾。”

  2016年1月20日,因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不抵债,昌达实业向庆元县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跑赢时间”让企业“复活”

  “有实力、有潜力、也有能力!”这是庆元法院会同政府部门在多方面分析和研判后,给困境中的昌达实业所下的结论。庆元法院判断,这家企业的困难是暂时的,撑过去就柳暗花明。

  当时,昌达实业是庆元县唯一的造纸企业和废纸回收企业,该县100%的废纸及周边县市50%的废纸都流向该企业进行再加工,其生产的机制纸由该县5家纸板箱生产企业加工后再供应给全县95%以上的企业使用。

  经过慎重考虑,庆元法院决定支持通过破产重整最终盘活昌达实业的优质资产。

  “这个案子在当时看来是很难啃的‘硬骨头’!”当时参与此案办理的庆元县法院胡荣(当时为民二庭助理审判员、现为繁案组法官助理)告诉记者,由于此案是丽水市首例工业企业破产重整案件,放眼全市尚无经验可循,各家银行除信用联社外没有审批权限,“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可偏偏这桩棘手的案子又不容耽搁。对企业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多耽搁一天,企业的重整难度就增加一分。

  当时,庆元法院将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时间确定于裁定受理后不足两个月的2016年3月22日,这意味着法院要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相关筹备工作。

  2016年1月28日,庆元法院裁定受理该案。从1月29日至3月21日,先后完成了公司资产核查,300多家债权的申报、审核、确认,与外地法院就昌达实业相关诉讼案件的对接等各项工作。

  当时,重整计划必须得到四家债权银行的支持,否则整个计划就将“泡汤”。为了获得四家债权银行的支持,庆元法院负责人还专程赴北京,与上级银行对接。

  庆元县经商局原副局长叶兆全也是当时赴京谈判的一员,当年紧张的谈判仍然历历在目。“在北京真是拼,就像在挽救自家的企业一样,全心全意,别无所求。”

  有件事,叶兆全至今印象深刻。

  “在北京,经过多方努力,总行的人才同意见我们。当时我们住所距离总行步行大概半小时左右路程,于是我们三人提前步行出发,结果路上对方打电话过来,说见面时间提前30分钟。我们二话不说,就在长安街上狂奔,跑了大概10分钟,才准时到达。当时尽管北京天气还挺冷的,我们仨的衣服都已经被汗浸湿了。”

  这份执着和付出,也打动了银行方面。最终银行同意了重整方案,免除了审理期内企业贷款利息,且在五年重整期内“不抽贷、不压贷”,贷款利率优惠至基准利率,使得企业得以“轻装上阵”。

  回到庆元之后,法院工作人员更是快马加鞭,一刻不得闲。“重整过程千头万绪,一个环节出错就可能功亏一篑。连夜加班是常有的事。”叶兆全说,夜以继日,马不停蹄,终于得到了四家债权银行、数百位债权人的支持。

  2016年3月22日,昌达实业申请破产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顺利召开,普通债权人组以占该组出席会议债权人数的87.78%、占其所代表的债权额84.33%的比例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推动战略投资人补缴880余万元税款,保住了含金量极高的排污许可证。

  2016年6月16日,浙江昌达实业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银行债权组表决会议召开,会上银行债权组表决通过了重整计划草案,该县人民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历时139天的昌达实业破产重整案终于落下帷幕。

  于重生之时谋长远之计

  “案子困难重重,好在我们没有放弃。事实证明,我们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挽救了一家对地方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企业。”时隔两年,胡荣回忆起当时的办案过程,依然十分激动。

  从濒临倒闭到破产重整,再到获得“新生”,一路的跌宕起伏给揭德昌带来了许多思考和经验。企业“重生”之后,他不敢再有所怠慢,全力谋划企业的未来。揭德昌说:“原昌达实业陷入困境最核心的原因就是团队专业度不够,新的投资方富阳团队的最大优势就是经验丰富,专业度高。我们计划利用五年重整期培养自己的专业团队,让企业正常化运营。”

  走出困境后,昌达实业认识到“重生”之不易,也立即开启了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据悉,新加入的富阳团队从2016年开始,将精英骨干力量、先进技术及规范的管理模式等融入到昌达实业的各个领域,在生产上大投入,2016年、2017年分别投入2580万元、1500万元到第二、第一造纸生产线,使产品质量得到升级,生产能力也比重组前翻了一番。

  现在的昌达实业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管理,产品适销,市场回报率较好,预计2018年可实现产值4亿元,税收3000多万元。

  如今,在企业渡过难关后,揭德昌感慨万千:“没有法院破产重整工作的锲而不舍、不遗余力,就没有昌达实业的起死回生。这份情谊,是千金难换的。我们一定会扎根丽水,服务庆元,为庆元的赶超开足马力。”

  因为该案是我市首例工业企业破产重整案件,并最终实现了多方共赢,丽水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栽标评价说:“这几年,全市法院坚持‘少破产清算,多兼并重组’的工作思路,接连办理了几个区域性重大破产重整案件的审理,挽救了企业,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应,实现了债权人利益的最大化,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助推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推动了法院服务大局理念的实践与落地。”

  采访手记

  什么最宝贵?

  ——昌达“死而复生”的四个如果

  本报记者 姚驰

  时至今日,昌达实业的破产重整已见分晓。命运的路口,众人拾柴,化悲为喜,破涕而笑。

  采访的过程中,总有一种感觉——昌达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个有担当的法院,遇到了一个有责任心的政府,还有一群让企业尊敬到感动的人,仗义援手,拔刀相助。当这些宝贵资源形成合力,昌达方才得以峰回路转、起死回生。那么多“致命”的环节,只要有一处掉了链子,后果可以预期。

  假如一切推倒重来,结局又会怎样?

  假如当初法院对于昌达的窘境置之不理,刻板固守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简单依照法定的破产流程,宣布昌达破产,那么,两年后的今天,也许人们早已忘记这家企业的存在,留下的只不过是一座废弃的厂房和曾经的辉煌。

  假如政府对于昌达的绝境袖手旁观,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处之,昌达仍是“死路一条”。到如今,县里不过少了一家“明星企业”,少了几千万元的税收。再往后,不过往事如烟。

  假如专项组办案人员在北京接到银行提前会面的电话后,没有在长安街上狂奔10多分钟,只是埋怨对方的临时变卦,然后听之任之,不了了之。也许,前面的努力便会前功尽弃,后面的重整也将不复存在。再然后,等待140余名工人的,也许就是不得不另谋出路而已。

  假如全市法院没有形成“少破产清算,多兼并重组”的共识,也许,就没有庆元法院“拉困难企业一把”的勇气、决心,与担当。

  假如这些“假如”都成真,那么,争先进位大赶超又从何说起?

  “死亡”边缘,所有最坏的可能最终只是一个可能。昌达案例的背后,“假如”没有发生的背后,偶然深处的必然,才是最宝贵的。

    (编辑:周爱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