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散文·于迷蒙中栖息诗意
2018年01月22日 09:45  来源:中国庆元网-菇乡庆元  作者:姚传标 

  我自以为,文学和摄影一样,都是一份沉浸于美感的存在。丽娟一次突如其来的采风邀请,便成就了我又一次寻觅美的旅程,而这次还是和多位摄影家们一起,颇感惊喜,我珍惜于所有美妙的缘分,也感恩于每一次行走的真诚。龙溪乡,心中浅念着的那个熟悉其名却又未知其妙的远方,我还真不知他将触碰我内心什么样的火花。

  车子随着蜿蜒曲折的道路前行,我们都仿佛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在拐弯中转响旋律。一到转水村,我们首先就被站点那块宽大而精致的背景牌所吸引住了,没想到此次采风活动还准备得如此的隆重,“浙闽边邑,茶香龙溪”几个飘逸的大字,吸引着大家的眼球,而牌底下就是龙溪乡秀美的全景图,心想策划之人必是一个有心之人。经过简短的采风开幕仪式,大家就像撒欢的孩子,自由的寻觅自己的风景去了,大雾并没有阻挡大家的脚步,相反,于迷蒙中行走更有一种朦胧的美。

陈士平/摄

  这转水的雾没有根,活跃地仿佛是一只只八脚章鱼,到处都是它们的触须,它们或者攀附在摩崖上,或者攀附在树林里,或者潜伏于云深不知处,神秘且神奇。这雾气又像个调皮的精灵,只见他一会儿躲在大山后面,一会儿又探出个脑袋,真是无羁无束,变化无穷,而只有风才能使他们听话。但我又感觉他们更像是一团泼墨写意画,“雾墨”流动的过程洒脱而精致,你无法判读到底属于什么样的笔法,这初冬深藏不露的天地,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悠然处于转水村的“磁场”中,你会发现,这如梦般丝滑的浓雾,笼罩着四野,而初冬的转水,便像一个戴着轻纱的小家碧玉。我不知道雾气是以怎样团结的力量在茫茫的虚空中拥抱的,摄影家们将架子支起来,俯身凝视远方迷蒙的景致——这迷蒙中栖息着无限的美。一群以寻觅美为己任的人,一同漫步在乡间的小道,善感于每一株松细微的枯萎,善感于每一缕幽风的轻灵,由竹林漫步到风水林,在每一张相片中寻觅另一个诗意的世界。路边悠闲地开着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它们安安静静的守护着转水村的安详,彼此相濡以沫,吸取天地的精华,呼吸自然的优雅,在阳光的关怀下怡然,在雾气的枕下幽眠,竟是满眼悠哉的惊喜。还有小小的水珠均匀的点缀在荒草上,像是挂着晶莹的珍珠项链,这使我相信,即使是最微小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我似乎感受到,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身体沉浸在迷蒙的灵雾的拥抱中,心灵却已经栖息在如仙境的氤氲中了。

  在半路,我们还看到有3个老人在夯泥墙,曾经的一种建筑手法,如今却变成了一种“艺术”。摄影家们把他们团团围在中心,“长枪短炮”便证明了好奇与价值。众所周知,燕子的窝也是用“情”一点一点凝铸而成,如果没有对“家”那深情的渴盼,又如何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功夫,去打造那纯天然的一件艺术品。用泥土建造自己的家,应该是一种最朴实,最合乎自然的一种爱的行为,自然和家融为了一体,房子来自自然,又是自然的一部分,血脉相连,气息相通,这不禁使我想着,这个家,有月时,晶莹的月华一定会漏下柔凉和明净,有阳光的时候,一定会轻轻地在窗前铺展温柔和和美,有清风时,一定会敲醒诗情无限,而有雾的时候,也会把乡情融于一片迷蒙之中,“风花雪月”,在这里都有他们最自然的诠释。想想那用一生的心血一杵一杵夯实的泥墙,令我的心灵也为之震撼。

  我虽从农村出来,但还是对转水村的泥墙充满好奇,当我走近转水村幽长的小巷,以及这泥墙黛瓦的庭院,我既有一种熟悉感,又有种陌生感。我们村的老宅一般都是两层的,只有一个天井,而这里的土屋却是三层的,天井也有两个,且这里的泥墙也比其他地方的厚实。一座座在历史中安静的泥瓦房,有着远离尘世的宁静,一座座顶着“四平水”屋顶的泥房,在没有喧嚣的土地上扎根,保持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应有的本色。这厚厚的墙衣,是农人们用自己的手一杵一杵缝制起来的。这厚厚的墙衣,朴实而干净,优雅的散发与身俱来的美感,春来,燕子一定也会寄宿于农人的屋檐下,冬来,也还会覆盖白色的雪花,如果你拿起相机,捕捉的定是这样安详的颜色、安详的喜悦,但它终是保持原生态的古民居的一种呈现,不用修饰,不用,直达生命原始的美感。

  假若有阳光冲破浓雾,想必会是另外一种美妙。假若是晴朗的转水,“双烛峰”一定会燃起娇艳的烟火,青山的葱翠,白云悠然栖卧在高空,那时的天空一定像明镜一般,可以映照这乡村的淳朴和安详。或许我们还会去鱼川,去冯家山,去领略更多龙溪乡的风景,我们有耐心等待别样的“洞天”,我们将这种假如寄托在下一次的行走。

  经过半日的采风,大家也有些许累了,黄乡长早已为我们这帮人准备好了可口的美食。这儿的伙食是地道的农家菜,吃着可口的农家家,大家都拂去了一天的疲累和行尘,乡里的和转水村村干部的服务周到,让大家感受到了来自大山的热情好客。晚上,我们驱车去往“鹰峰茶场”入宿。这里的夜晚非常的安静,少云和清泉老师住在“绿茶居”,丽娟和小花在住在“红茶居”,我和陈永生校长却住在一个叫做“老鹰窝”的房间里,很有意思的名字,我们不由自主的当了一回“老鹰”。大概只有8点钟,大家就躲在屋里没有出来。闲着无事,我戴上耳机,有音乐中,便能在虚空中度过些如许安详和孤寂的时光。

  晚上,想的周详的黄乡长还送来了水果,点心,泡面,还有一副扑克,怕我们晚上饿着,无聊着,怕我们把时光过得如深山般寂静。我和陈校长商议着去“串串门”,刚好黄乡长在鹰峰茶场的客厅,黄乡长口才很好,讲起话来滔滔不绝,是一个直爽而又干练的人,聊起天时,我们就听他讲起一生有爱好的外公,听他讲起与曾经下属的那些故事,听他讲起从记者一路走到今天,还有听他讲起准备如何憧憬和规划龙溪的美好前景,后来才得知,黄乡长就是那个整个采风活动的策划者,不禁又多了些佩服。

  或许是认生床,我在午夜12点才迷迷糊糊的睡着,谁知又在午夜3点半醒来,与其让时间白白的溜走,还不如让诗意在虚空中耕耘一亩诗歌。于迷蒙中栖息诗意,除了在善感的心地,开出几朵诗歌的花朵,我还能对他做些什么呢?文字只与自己有关,我自以为,文字和音乐一样,也是一种沉浸于美感的存在。

  其实,我们并不清楚别人心中的幸福,那些居住在深山中的人们,也许他们内心幸福的“盈余”正是居住在城市中人们心灵的“负债”,这样想时,又使我对社会上一些所谓的“精英”产生一丝同情。从某种角度而言,人生,并不是以金钱和权力而衡量“成功”,就像那些漫山遍野的野花野草,他们的一生,在自然中生长,在自然中消亡,没有亏欠谁,也没有鄙视谁,彼此相安于自己内心的“富足”,并使他们通往艺术家的心灵,开往永恒的存在。

  其实,所谓的美感,都是心灵所生。无论身处何方,只要有一块栖息诗意的土地,自然会开出美感的花朵,就像那些在我们手中悉心种下的灵感的种子。于迷蒙中栖息诗意,我想,我虽不能揭开了雾姑娘的轻纱,但美与幸福却在文字和影像中渐渐的明朗了起来。

(编辑:方淑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