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走进迷雾里的转水
2017年12月06日 09:34  来源:中国庆元网-菇乡庆元  作者:吴丽娟/文 陈士平/摄 

  汽车一头撞进转水村,迎接我们的,是一场初冬的迷雾。从山顶至山坳,延绵不绝。相比于城市的热烈繁华,我更喜欢乡间的清冷安宁。龙溪乡的工作人员和村干部相迎,带着质朴和恰如其分的热情。亲切,让人能够安然接受。转水的迷雾并不是为迎接我们,在晴了大半个月后,它只是遵循自然法则,坦然地与清风细雨相和,让没有遇见通透蓝天的我们,亦心生愉悦。

  细雨和迷雾将村庄的一切都打湿了。蜿蜒的康庄路、屋顶、山坡、稻草、村口的柳杉群,还有漫山遍野的糠稷。转水村,便由这些简单的元素组成,它们构筑出一个最原始的浙南传统村落。浸透在迷雾之中的村庄,几次试图拨开细雨,在我们面前释放出自己的光亮。

  满山的翠竹,尚未枯黄,却也没有了春夏时节的那般绿和葱荣,只是依旧沿着康庄路两侧向山里蔓延。迷雾里,它们有着另一种姿态。野生的力量坚韧如初。它们在细雨中摇曳起伏着,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段光阴密码。行走在迷雾中的竹林,仿佛跌进了画里,时光漫长无声。同行的摄影大咖们嫌我穿着太过朴素,一身乌黑的行头快将自己迷失在雾里。于是,路边一面橙色的小彩旗便成了脖颈间的小丝巾。倚竹浅笑,把彼时安静简朴的自己也定格成竹林里的风景。就像这山间的迷雾,融于村庄。

  我看见夯土墙的老人,他们正在修复转水村后那栋周围坍塌了的赤膊屋外墙。细雨同样打湿了黄土,老人们便就地取材。两个耄耋老人,手握墙杵,脚踩墙花步子,配合默契。花白的头发在细雨中微微颤动。见过那么多的黄泥屋,却是头一回见到这夯土墙的场景。最初,我惊讶于两个夯墙的竟是如此高龄的老人(两位老者分别已有84和85岁),细想,又觉情理之中。现代化进程,钢筋水泥替代了黄墙黛瓦,夯墙的手艺,也会随着这些老人埋进深深的黄土里吧!当我的手指触碰到那柄光滑的墙杵时,内心是震撼的。其中一位老人告诉我,他从十六岁开始学夯墙。墙杵是他的父亲手把手教他做的。一柄用栌木打造的墙杵,他用了近七十年,杵面的每一寸光滑之处,都是他耗尽一生打磨出来的。墙杵底部结实,基本保持着栌木原始的大小和形状,中间部分被刀子削到适合手握的尺寸为止,上面部分则被削尖。削尖的顶部,不仅有利于减轻墙杵的重量保持平衡,还在夯墙的时候另有用处。从搭架子到打竹孔,从和黏土到打土墙,老人说,他丝毫不敢忘记当年当学徒时父亲教他的每一个细节。老人还告诉我,转水地处山坡,易受台风影响。村庄的土墙相比浙西南其他的村庄要厚20公分左右(村庄的屋顶也是独有的四平水构造,用来减轻强降雨对屋面排水的压力)。如今,村里会夯土墙的,就只有他俩了。他们说的平静,自然而踏实,我一点也听不出有不舍和遗憾。仿佛山里的一阵风,轻轻地吹着,那凉意只有被吹过的松柏感受到了。

  转水的黄泥屋,都是三层结构的。村长家三层土屋,天井底下都被植物占领了。吊兰、仙人掌、长寿花、朝天椒,还有各种各样的多肉。细雨中,它们飘逸安静、娇艳欲滴。植物的秉性让村长家里的气场有着经久不息的朴素。村长不经意地说,这些植物只是他媳妇种的一小部分,他媳妇在村子的各个角落里,种了不下六百盆植物。品类比家里的这些多,盛装的器皿各式各样的都有。布衣生活,烟火人生。这对夫妻在这隐匿的村庄里过着低调而灿烂的生活。更令我惊诧的是,他俩还用“形色”软件(在城里上学的女儿教他们用的),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便用这软件识别。是谁说,遇到熟悉的植物,就像是遇到了好久不见的朋友。而这山里的植物,都会成为这对平凡夫妻的朋友吧!他日在山中遇见,给彼此的便是山水遇故人的温暖。

  内心丰富的人,是能从眼神里察觉的。村长媳妇的眼睛里,是清澈的,自然的,干净的。这位坐拥满村植物的女子,笑脸盈盈地捧出自己种的小番茄给我。我接下这一颗颗被细雨打湿了的圆润小红果,手心薄凉,心里却透着温暖。小小的果实,不仅享天地、日月、星光的厚爱,还受到女主人的悉心照料,令人踏实。简单冲去它身上沾着的泥土,将小红果放入嘴里,清甜微酸,是大自然真正的恩赐。

  记得雪小禅老师曾经写到,她所向往的理想生活是,院中有坛坛罐罐花花草草,有篱笆,篱笆上开满青藤和喇叭花……房后有菜田可种菜,可望得见夕阳中的远山,可闻得到邻里的炊烟。在转水,有一个女人正过着这样的生活,简单而又丰盈。

  在鹰峰茶场的小民宿里过夜,静幽的夜晚让人忘却了繁杂生活中所有的烦恼。翌日清晨,雾依旧没有散去,茶园里有茶花静开。门前长亭底下的木桌上,有主人早就摆放好的瓜子和锥栗,还有茶园里自产的茶叶。泡上早茶,在清醇的茶香里,低头细数一只木桩凳上的年轮。四十多个年轮都有着不一样的形状,不知生长着的时候,这是否是一株肆意奔放自由野蛮的树呢?

  回城之前,我们又回转水转了一圈。站在转水村新建的游步道上,我们望着对面的双烛峰。一次次看着迷雾散去,又一次次迎接另一阵迷雾的到来。迷雾里的双烛峰犹抱琵琶半遮面,峰峦的坚韧仿若被冬雾的柔软消融。这让等雾散的我们,也悄然融于自然。“人融于自然之中时,可感觉自然之味。”吹走迷雾的那一阵风始终没有到来,我们却要离开了。迷雾中的转水,是曼妙的,低调而隐秘的,它有着自己的独特的密码。而匆匆一瞥的我们,终究只是过客。

(编辑:吴慧萍)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