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转水琐记
2017年11月28日 09:37  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吴少云 

  三百多年前的转水,一定还没有村前那片挺抜高大的柳杉林,除了满目苍翠,就是一片平缓的山腰。一个睛朗的日子,转水的开基先祖找寻至此,居高临下,俯瞰举溪,举溪如一条美丽的绿带,自西向东围转水山脚迂回流过。山倚水而立,水围山而转。

  关于转水

  来转水之前,我曾不止一次想像过,转水一定是那种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青山隐隐、绿水悠悠的村庄。然而,出乎我的意料,转水虽然有个水字,但转水其实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村边并没有一条自己的溪流。

范敏姿/摄

  一个没有溪流,而且缺水的村庄,为什偏偏叫转水,古人想水想疯了吧?

  转水村支书吴传锡说,古人没有疯,叫转水是有来由的。今天雾大看不出去,要在大睛天往下看,可以看到一条大峡谷自西向东,在陈家岭往回走,一直走到鱼川,才掉头往东而去。大峡谷底,当然就是举溪了。这样去看,这段往回走的举溪,刚好围绕转水村转了半圈,转水因此得名。只不过转水在山腰,举溪在山脚,这水转得有点远罢了。当然,转水虽然村旁没有溪流,但并不缺水。转水不但有竹林际瀑布,长年水流丰沛,而且后山还有转水水库,生产生活用水,皆从这二处引来,水多着呢!

  站得高,看得远,是古人之长。三百多年前的转水,一定还没有村前那片挺抜高大的柳杉林,除了满目苍翠,就是一片平缓的山腰。一个睛朗的日子,转水的开基先祖找寻至此,居高临下,俯瞰举溪,举溪如一条美丽的绿带,自西向东围转水山脚迂回流过。山倚水而立,水围山而转。先祖顾盼山腰,指点举水,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禁不住脱口而出,村前举水转村,村后峰峦叠翠,好地方啊!转水,山不转水转。

  风水林

  转水村的风水林,是一片很气派的柳杉林。在这里,上百年的古柳杉有23棵。据调查数据,这片挺拔峻秀的古柳杉,平均树高37米,平均胸径73厘米,平均树龄132年,是转水村难得的景致,也是我县保护最为完好的古树群落之一。

  柳杉,转水人叫榅树。榅树有很多特点,挺抜,高大,常绿,速生。自古以来,就常常被选择为村庄水口的风水树种。因此,大量的古榅树,都耸立在浙南闽北一带村庄的水口。

黄庆森/摄

  吴传锡告诉我,当年留下这片风水林,村民是经过一番闹腾的。九三年,或者九四年,一些人剃着光头,开着吉普,拿着写好的”合同”,一家一家强逼村民签字画押卖柳杉。他们以为转水村民也与别的一些村的村民一样,釆用利诱威逼、各个击破就可让他们就范,没想在转水却吃了闭门羹。但他们不死心,就找一些老弱病残村民下手。这种下作的手段,把转水的村民激怒了。有人想砸烂他们的吉普,但被几个老人制止了。老人说,犯法的事不能做。后来,他们想出一个高招,既不毁坏车辆,又让他们开不了车——把吉普抬上高高的土台。那时的吉普车,比现在的奔驰还稀罕。动他们的车,等于要他们的命。这一番较量,他们算是领教了转水人的厉害,只好放下威风,低声讨饶,柳杉不砍了,只求放了他们的吉普。转水人说,不砍古树,来者都是客,奉还车辆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请你们喝酒吃饭呢。当然,还车归还车,喝酒吃饭按转水人的话说,叫贴你量大。那些人虽恶,但也不笨,他们哪还有脸坐下喝酒吃饭?放了他们的吉普,他们恨不得吉普长出翅膀飞出转水呢。

  是的。靠威逼利诱砍伐柳杉无数的他们,却在小小的转水败走麦城,在他们的人生哲学里,转水是他们的一坎,或叫一劫。这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当转水村民集体拒签时,他们还信心十足,用他们那一套让老弱病残的人先按上鲜红的指印。当他们的行径引起转水村民群愤,集体拥向他们的吉普时,他们心里还着实高兴了一把——只要村民群体动了他们的吉普,或砸了他们的吉普,这事就成了。但当村民只是抬走他们的吉普,而且在抬走时还找来硬纸板隔开绳索,尽量不损伤车身时,他们的心就凉透了。他们知道,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村,那些看似憨厚的村民,智慧一点不比他们差。与这样的村民玩,一定吃不了兜着走。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自那之后,转水村名声在外,那些穿梭各村的柳杉商人,就像不知有个转水村似的,不再踏入转水半步。转水村大片古柳杉,就这样逃过一场劫难,得以完好保留。

  四平水

  我不知道,“四平水”这个词是不是一个关于房屋结构的专业术语,但在转水村,却频繁地从村民口中说出。

范敏姿/摄

  其实,在村民说出“四平水”之前,我已经看出转水村房屋屋顶的与众不同。站在高处看转水村的黑瓦白栋屋顶,黑色的片状与白色的线条,勾勒出无数错落有致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活像一幅幅画风简约的钢笔画,有一种极具特色的线条美,是转水古村落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

  在别处,最常见的古民居是两面落水,即使前后几进的大房子,也是以进为单元,选择前后两面落水。但转水村的房子,无论大小,皆为四面落水。而且,尽管上下进之间存在高差,但四面落水的屋檐却一律在一条水平线上,因此称“四平水”。

  村民吴传大告诉我,转水村建在半山坡上,是一个风煞极大的地方。早年所建房屋,大多也是两面落水结构,屋顶瓦片常常遭大风掀落。因为两面落水的房子,采用人字屋顶,起拱高差大,屋顶容易进风。为抵御风灾,转水人新建的房子,采用了“四平水”结构。这种“四平水”结构,屋顶起拱的高度大大降低,抵御风煞的能力却大大增强。现在看到的“四平水”结构房子,大多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建,几经大风考验,没有一幢房子的瓦片被掀落过。

黄庆森/摄

  吴传大还说,转水的泥墙特别宽厚,底部大多有七八十厘米。特别宽原因有二,一是转水的房子上厅堂多为三层,墙体从底部到顶端,必须有一定的收水,下厚上薄,才有利于结构稳固;二是转水风煞大,墙体宽厚更加牢固。

  其实,除“四平水”之外,转水村整体的灰白色泥墙墙体,也别有一番韵味。全泥墙所呈现的古典、质朴和厚重之美,是别的墙体不可比拟的。 “四平水”和宽厚墙体,对于当年转水人来说,也许只是环境催生的一种防御措施。而在今天,“四平水”和厚墙体对于我们这些看风景的外人,它却是转水的一道独具特色的美景。是的。世间事就这样,当人类顺应自然作出一些改变,它所衍生的独有的价值,也许会远远超过其原本的价值,转水的“四平水”和宽厚墙体就是如此。

  炊天饭甑

  与转水人聊转水风景,他们都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熟视无睹。但有一处,他们却念念不忘,那就是他们所说的“炊天饭甑”。

  那天上午,似有若无的雨一直下个不停。我们纠结,要不要打伞。吴传大说,这样的细毛雨最驻身,不打伞,衣服慢慢就湿透了。我们打着伞,看了转水“四平水”房屋后,吴传锡和吴传大非带我们去看看“炊天饭甑”不可。

黄庆森/摄

  我说,什么“炊天饭甑”?

  吴传锡说,别急,看了就知道了。

  我们一行几人跟随吴传锡等人,沿转水古道往下行走约六七分钟,在横穿古道的公路边停下了脚步。

  吴传锡说,到了,就在这里。

  我们疑惑,这里除了公路,除了竹林,什么也没有呀?吴传锡却把公路后的两个小洞指给了我们看。看,这就是“炊天饭甑”了。你们千万别小看这两个毫不显眼的小洞,它们可神奇了。炎热的夏天,这两个小洞会吹出一股很明显的凉气,就像空调吹出的凉风一般。之前的村道就从这边上经过,从陈家岭往上爬的人到了这里,都会坐在洞口吹吹凉风。而在寒冷的冬天,这里却会吐出一股温暖的热气,路过这儿的人,都会把冻僵的手伸进洞里暖一会。每逢冬季,那股热气不断冒出四散开去,被冷风一吹,洞口周边常常结着一层晶莹剔透的冰粒,非常壮观。

  我说,现在还一样吗?

  吴传大说,一样的。但这种不冷不热的天气,这风洞没什么反应。如果在热天或冬天,风洞的反应就明显了。

  我把手伸进风洞试了试,没有什么感觉。蹲下身子往风洞里仔细观看,却发现一棵细小的枯草在洞里不断朝洞口方向地轻轻飘动,风洞里确实有一股风,而且确实是一股从里往外吹的风。

  我说,这风洞为什么叫“炊天饭甑”?

  吴传锡说,在冬天里,风洞不断往外吐出热气,非常像民家厨房里炊饭的热气一般,饭甑冒出热气炊的是米饭,但这风洞冒出的热气袅袅升天,什么也没炊,只有炊天了,所以叫“炊天饭甑”。

  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不得而知。

   转水的雾

  转水的雾,有时像一群活蹦乱跳的兔子,急得一脚轻一脚重,一脚深一脚浅,玩命般向高处涌动。它们不停地升腾,仿佛带着整座山峰在移动,并一次一次不断把青山遮掩,还原。再遮掩,再还原。有时,它们从沟壑、山谷奔向峰顶后,就停留在那儿,青山就像戴上了一顶白色的绒帽。有时,它们也随风升上天去,并迅速消失在漫漫长空。它们有时又像一群性情安静的绵羊,闲逸自在,安步当车,懒懒散散,悠哉游哉。这种时候,雾气像薄幕,淡得轻蔓,青山隐隐,薄雾悠悠,缥缈迷离,如梦似幻。

范敏姿/摄

  转水的雾,有时也是零碎的,片面的。它们有时蜷缩在山腰中,有时散落在峰顶上,有时奔跑在山谷底,有时趴伏在田畴边。在沟壑凹陷之处,它们就像一只慵懒的狗趴着一动不动。它们起于湿气,止于风吹,看似强势,常常在固定的领地里眉飞色舞,耀武扬威,大行其道。但它们其实是外强中干,不经风,难沐日,一旦离开它们自己那一亩三分领地,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转水的雾,喜欢与纤细的雨丝结伴而行。也喜欢缠着村庄,缠着竹林。在转水的村弄里,雾气就像一只缠脚的小狗,紧紧追随你的左右,赶也赶不开;在转水苍翠的竹林中,雾气就像一只奔跑不息的小鹿,不停地在竹林中间穿梭。寻常的竹林,就多了一层朦胧和空寥。

范敏姿/摄

  转水的雾,时而缓缓上升,时而轻轻下沉,时而结伴而行,时而四散而去,时而薄得像纱,时而浓得如墨。浓雾飘缈里,转水独特的四平水屋顶,深不见底的沟壑,郁郁葱葱翠竹,挺拔峻秀的山峰,极像一帧帧淡雅素洁的水墨画,美得让人惊叹,也多出几分神秘。

  不过,转水的雾也把转水最动人的风景——转水瀑布紧紧地隐于怀中,几番折腾,不得相见,让我此次转水之行留下一个小小的遗撼。

  吴传锡说,好风景不能一次看完。下次,专程来看转水瀑布吧。

(编辑:方淑君)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