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主题征文  正文
大济村访古
2017年08月16日 11:54  来源:中国庆元网  作者:白马 

  庆元县地处浙闽交界处,这里森林广袤、山脉连绵,山中溪涧终年流水潺潺,古老的廊桥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群山之中散落着许多古老的村落,景色如诗如画。神秘的大济古村,便坐落在这片秀美的山川之中。

  大济古村,是一座文化名村。

  25日上午,庆元文联范主席陪同我们一行走进大济古村。

  大济村始建于宋代,距县城仅3千米之遥,村中居民大多为吴姓,现存村落建筑大多建于明清两代。据史料记载,大济历代文风兴盛,宋代以来出了26名进士,出仕者百余人,所以附近乡民都称大济为“进士村”。

  自古以来,大济乡民尤其是读书人大多性格倔强,刚正不阿,不事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之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下,京师汴梁危在旦夕,朝廷征召胆识过人的官员前往议和,大济吴氏子弟吴枢应召前往,他在金营痛斥对方“侵我疆土,荼我生灵”、“背信弃义”。金人将领火冒十丈,威胁“欲用鼎镬烹之”。吴枢面无惧色,凛然陈述,使金人不敢轻易杀之,最后把吴枢羁留一年以后又放了回来。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大济吴氏子弟吴兢任江西会昌。县令,宋军御营在浙江与金兵交战失败,其将领率众哗变,流寇进入江西,百姓惨遭屠掠。吴兢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赴叛军营中命其整肃军纪,归顺朝廷。叛军将领非常恼怒,用刀逼着吴兢要其屈从叛军,吴兢大义凛然,大声说:“我头可断,身不能屈!”并不断以国家民族大义劝说叛军,最后使其感悟,接受招抚。

  这样的故事在大济吴氏族谱和当地史料记载中,还有许许多多。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吴淇殿试考取进士,后来官至户部侍郎。当时的宰相想拉拢他,欲使其兼任监察御史,以便自己把持朝纲。吴淇断然谢绝,并说:“谏台不宜由宰相推荐。”事后吴淇深感在京城做官难以独善其身,遂辞掉侍郎官职,去做地方官了。

  大济历代人才济济,村落中现存的许多古代建筑,大多和这些大济吴氏才俊有关;村口的“双门桥”是为纪念吴毂、吴毂兄弟二人,在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同登进士科第而修建的。这座古老的木拱廊屋桥据,说是浙江同类建筑中年代最久远的,共有5间廊屋,长11.5米,宽4.5米,桥梁上还有“宋天圣二年建”字样。

  村落中反映大济历代文运昌隆的建筑,还有迎旨门、接官亭等,并有聿新堂、怀德堂、世德堂、裕德堂、挹清楼、达德堂、福兴堂等20多幢明清古民居和公共建筑。

  在大济古村,历代保持着一种非常奇特的生活方式,村中乡民生病习惯到庙里看病医治。这座庙就是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的卢福神庙,又称卢大相公庙、福兴堂,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重修。该庙是为纪念神医扁鹊而建的,既拜如来、观音,又拜神医、药王,体现了乡民们对生命恒长、身体康健的期望。庙内有100个古代用药处方,是古代医术的一份精华。有不少患者到此烧香求签,获得相应处方,回家用药后均获治愈。所以卢福神庙终年香火不断,来者络绎不绝。

  大济古村还有一处神秘的建筑,那就是村落中的古地道。地道建造科学,结构繁复,纵横交错,顶部离地约1.5米,内部为拱形,可供人弯腰行走,壁上还设有烛台,以便照明。地道口大多设在民居家中和老街隐蔽之处,另工头则连接村外河边、菜地等处,目前已经发现了七个出口。

  大济神秘古地道的建造年代和原委,各种史料均不见记载,成为一个千古之谜。“富家惧劫”、“官家拒敌”、“女子遮容”……传说繁多,俱不足为人信服。其实从大济的历史来看,这些古老的地道始建于宋末元初、用于抗击元军的可能性最大。大济在南宋期间出了不少官员,南宋灭亡后,他们大多回到了地势险峻的庆元,誓死抗击元军,并留下“三不降”的训言:“主降奴不降,男降女不降,老降少不降。”这些古地道应该就是用于和元军周旋的隐蔽工程,其后吴氏各代后人为避酷吏祸害,相继义扩建了地道。

  与地道一样神秘的,还有村落之畔数里长的古道,全部用青砖呈“人”字型铺设,工程耗用青砖数量巨大,建造十分精细,对于出自哪个年代、由何人建造亦不见记载,引发颇多猜测。

  行走在大济古村,我一次次陷入沉思。

  村落是人们生活居住的聚落空间,无论村落的大小,分布的区域和年代的远近,和古村落一起遗存下来的,总是原汁原味的中国乡村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好似一杯农家的土烧酒,浓郁浑厚又呛人肺腑,五味杂陈,给人带来诸多感触。

  走进这些古村落,需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寻找和对话的视角,来关注眼前的一切,关注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乡土生活方式。如果人们不是乡土田野考察者,又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请暂时不要考虑走进这些古村落,或者是其中的一部分古村落。那些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方式,肯定会让一些费尽周折、慕名而来的人感到失望。那些原始的生活风貌,有些人注定是无法接受的。杂乱、凋敝、荒芜、落后、原始,也许就是这些人眼中古村落的全部印象。那些在古老石板街上赶着猪的乡民,那些蓬蒿满地、断垣残壁的古建筑,那些浑浊肮脏的水沟,那些黑暗凌乱的民居,那些在路上随意排泄的家畜,那些建在院落之内的猪圈,都不是很多人愿意看到的。眼前古村落中的一切,距离他们心目中的乡土文化实在太远了。

  可这些恰恰是古村落和乡土文化的一部分,人们不能苛求村落居民改变这种生活方式,更不能借旅游开发的名义来改变这一切。如果以城市文明的手段来改善古村落的环境卫生和乡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些村落就算寿终正寝了。我喜爱宁静自在的古村落,不爱因开发失去原味、显得浮躁的古村落。

  需要改变的,是走进古村落的人们,只有在认同古村落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抛开那些凋敝陈腐的表面现象,去探寻和发现乡土文化的根源,人们才会真正了解这些古村落,接触到它们最珍贵的那部分,沉醉于古村落所富有的历史传承、乡土风情和文化遗存。

  如果人们再深入一些,去到古村落的每一个角落,走入一户户寻常的人家,了解他们自己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观点,相信一定会被他们的执著所感动,被古村落淳朴的民风所感染。这时人们会发现,自己其实刚刚开始了解眼前的这个古村落。

  中国古村落是典型的文化生态聚落,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活化石。那些历经千百年而遗存下来的古代建筑,蕴含着古代先民对理想居住空间的思索,凝聚着先民们卓越的智慧和才华,承载了他们对美好栖息环境的追求和渴望,也为后人留下叹为观止的建筑大观。

  浙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地区,丰富的资源和文化优势,使得浙江古村落的建筑更具观赏性和学识研究价值,让人透过那些建筑的华章,探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脉搏。

  走进大济古村,我思索的还有很多……

(编辑:庆庆)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