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文斗璀璨进士村
2016年09月14日 15:45   来源: 庆元文艺   作者: 吴宗祥  

  大济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位于庆元县城东南二公里,这个历史上不足三百人的小村,自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至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年)的二百三十多年间,陆续出现进士及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余人,故有“进士村”的美誉。大济吴氏宗族因此逐渐成为历史上的名门望族,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北宋进士吴桓的长女是当朝宰相李纲的母亲,其长子吴彦申是李纲的舅舅,舅甥二人于政和二年(1112年)同登进士。大济村崇文尚礼、尊儒重教的氛围也吸引着许多名士流连驻足。南宋时,著名理学家朱熹曾游学于此;明朝时,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先生曾来讲学,有“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游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遗墨;清康熙年间名儒陆珑琪慕名来游学三年,在吴氏大理中宅壁上手书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四箴;民国时期,孔子南宗第七十四代奉祀官孔繁豪恭护孔子夫妇圣像,曾避隐于此四年,死后葬在大济仙宫山。

  大济鼎盛以来,历史的长河又向前奔流了数百年。虽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淡烟蓑草湮没不了昔日的辉煌,双门桥、进士府第、迎旨门街、接官亭等,似乎还在向人们炫耀着往日的尊荣和威严;扁鹊庙、古地道、烈妇牌坊等名胜古迹,留下了无尽的猜测和遐想。

  双门桥横跨于济川之上,与其他著名木拱廊桥相比,似乎少了点宏伟与精巧,但正是这座看似平凡的木拱桥,是大济辉煌历史的起点。每当登临时,人们总会对这座笼罩在文斗光辉里的普通木拱桥油然而生敬意。据大济《吴氏宗谱》记载,大济肇基始祖吴崇煦创办“豹隐洞书屋”,请名师教导四子攻读应试文章,其长子吴榖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高中进士。这是大济村的第一位进士,时人称其“补天有术,掞月多才”。乡邻欣喜地在临清桥头加牌坊式桥门,以示庆贺和纪念。时隔十年,吴崇煦次子吴毂又于宋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十年内兄弟双双题名雁塔,声名远播。蒙皇上恩准,在临清桥的另一头再设牌坊式桥门,建“双佳坊”,称“双桂连坊”,寓兄弟双双蟾宫折桂之意,并改临清桥为“双门桥”。

  “双门桥”还是我国现存有确切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木拱廊桥。根据大济吴氏族谱记载,双门桥的始建时间应早于公元1024年。即使从1024年算起,比北宋青州(史称木拱桥最早的发祥地)出现的虹桥早10多年,比《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早100多年,更比现在各地发现的木拱桥始建最早的记录——闽清合龙桥早110多年。双门桥悠久的历史,引起国内知名桥梁专家和古建筑学专家及有关专业人士的极大兴趣。

  大济古民居是大济辉煌历史的又一实证。虽然现存的大济古民居不是群英荟萃的宋代遗留下来的,但就是这以明清建筑为主的历史遗存,还是让我们窥见往日的不凡气势。看那朱门深院,青砖碧瓦,雕梁画栋,既有浓郁的传统建筑风格,又不失江南民居的特点,这些深宅大院无不显示着主人当年地位的显赫和生活的富足。大济古民居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其一,在巍峨的青石门楼下,许多古居都砌有三级石阶进入大门,以示门槛高贵,是主人身份的象征,据说这是官宦人家居住的府邸;其二,古民居与许多古地道相连,通往村外,地道口有的设在壁橱,有的设在灶旁;其三,报单多,大济肇基以来,以“诗书传家,文章济世”为祖训,在各级应试中经常喜报频传,现在还有多种喜报完好地贴在墙上;其四,大济古民居大部分有“德”字匾额,如裕德堂、齿德堂、达德堂、树德堂、修德堂等。相传孔子曾盛赞吴氏先祖太伯为“至德也已矣”,从此,“至德堂”便成为吴氏的堂号。大济吴氏是太伯的后裔,因此,大济吴氏古民居的堂号也就含“德”字了,目的是要让“至德”家风世代相沿。

  神秘古地道是大济先贤留给后人的千古之迷。古地道两壁下部分用鹅卵石砌墙基,上部分用平砖错缝纵间叠砌筑,顶部用若干块扇面形拱砖并列砌筑相互挤紧,形成高1.8米、宽0.6米的拱圈。现发现七处古地道口,分布于大济村落约2万平方米的地下。从各地道口位置可推断出,古代地道不止七处,但因历史的变迁,还有一部分地道口已被毁,被堆积层埋在地下,未能发现。据当地村民讲,前些年还出现因地道塌陷,猪掉入地道中的事。古地道有通往部分房屋内与通往村落边缘地带两种形式,地道的内部成网络状,相互沟通,构成巨大的地下村落,这在江南水网地带,确属罕见。据《吴氏宗谱·吴伸传》记载,部分古地道口亦建于明万历年间。古地道现为庆元县重要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科学文化价值。

  关于地道的作用,由于史料上并无记载,至今仍无从知晓。但民间的推测和传说却有不少,有说是富家怕劫而筑,有说是官家拒敌而筑,有说是妇女遮颜而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猜测归猜测,我们将《吴氏宗谱》里仅有的一点蛛丝马迹介绍给读者,这与明假太子案有关。宗谱中有一篇“吴贞明为叔吴伸撰传”中述:叔伸于万历年间出任陕西苑马寺监政,因陕之源张村里有一民李尚迁,假称太子,暗中与奸僧陈应麟密谋,陈自称奉李太后密旨,寻访逃难太子……被伸公识破,勘明正法。事后有涉嫌者诋毁伸公,伸公叹道:“功首难酬,谤语易兴。”遂挂冠而去,自号葆真子,取其园名叫“学圃”,开凿地道使“聿新堂”与“学圃”相连。但伸公筑地道究竟何用,宗谱中并无细述。

  扁鹊卢医庙是大济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扁鹊并非庆元人氏,而是战国时齐国人,这近乎“舶来”的东西为什么会在万里之外的大济立庙祭祀,与大济先祖有什么渊源?

  原来,北宋仁宗皇帝关心民间疾苦,重视发展医学,首次追功封扁鹊为“神应侯”,并下令立庙祭祀。当时在朝中任“大理寺评事”的大济进士吴榖告老回乡后,创建了“扁鹊卢医庙”,纪念这位神医。元惠宗至元辛巳年(1341年),又重新建筑了寺庙,后几经修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神坛上的扁鹊卢医木像,他手足一如常人,能屈能伸,如遇庙会,大济村民便抬着卢医绕村游行。游行时卢医圣像不穿朝服,只穿青衣小帽,令人倍感亲切。因景仰这位神医,后来四时都有人前来拜祭,求医问药。在香案前还有一个处方号签筒,里面装有100支号码签。这100支签码,大部分都是用药处方,经专家、学者研究论证,确认这100多个处方用药分量适当、具有充分的医学道理。其中有6张无药处方,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六不治”症: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这岂是治病,而是“治人”,从另一层面反映了当时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大济还有许多重要遗迹,如接官亭、迎旨门街、古井等,等待你去探索、去怀想;大济还有许多凄婉的传说,等待你去凭吊、去感悟。

(编辑: 陈沛沛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