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散文随笔  正文
城底述旧
2016年08月17日 09:23   来源: 中国庆元网-菇乡庆元   作者: 姚绥  

  薰洋,古松源乡驻地。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庆元设县时被首任县官富嘉谋选中为县治所在地,成了县治的政治、文化中心,改称“城里”。庆元方言“里”与“底”读音似乎有点相同,最终被完全叫成了“城底”。松源曾称濛洲却被忽略,人们习惯把松源的两大区块直称为城底、后田。

  旧时城底主街有前街、后街、东门街、北门街等,街道地面砖石铺就。连甍结栋的木板壁临街店铺,商贩云集,买卖兴旺,财源茂盛。漫步于此偶有古香余韵之感。各条老街两旁分布着许多纵横交错的卵石巷道,或长或短,或宽或窄,古朴清幽。巷、弄两旁的泥墙黑瓦宅院,错落有致。受风雨剥蚀,墙面留下岁月的痕迹,年轮的印记。寻常百姓人家精致的砖砌大门,厚重的门扇开启、关闭时发出的“吱嘎”声。盘旋在房顶上那袅袅炊烟,映现了这里的兴盛。老街、巷弄显得斑驳陆离,幽深而质朴,让人有不尽的遐思。

  为防匪寇侵扰,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时任知县陈泽主持修筑城底城墙,城墙周长2000余丈。开有四门:东称“丰山门”、南称“济川门”、西称“薰阜门”、北称“云龙门”。嘉靖四十一年续修时,又增开太平门和小水门。每座城门都建有城楼,环城设12个窝铺,供兵丁驻守。城墙的北面临松源溪,西面濒竹坑溪。东面和南面无溪则凿城池引水,深一丈,宽二丈,俗称“护城河”。

  县衙署设在城底中心,坐北朝南。衙门呈八字形,面朝前街,两边分置钟、鼓,上有谯楼。衙门内东侧是官仓,西侧是监狱。二进是仪门,门内设大堂,大堂前的甬道中间立有“戒石亭”。甬道两边各有一口大池塘,既是景观又防火患。大堂上挂“明镜高悬”匾额,为县官升堂办案地方。左、右两侧是官府各职能人员的办公处。三进是县官及吏员、衙役的公寓,有便门通至后街。1973年庆元县恢复县制,1974年古衙署整体拆除,改建为多幢县委宿舍。

姚家飞 / 摄

  自南宋庆元三年(1197年)置县至1949年民国止,历任庆元县官有史可考者233名。封建时代许多官员在其任职的官署、衙厅有撰题对联的习惯,以表明其官风、心迹、抱负、政愿等。堪称典范的是清朝嘉庆十八年(1813年)知县吕璜,他撰题挂在大堂的对联是:

  我也曾为冤枉,痛入心来,敢糊涂忘了当日?

  汝不必逞机谋,争个胜去,看终久害了自家。

  吕璜(1777--1839)字礼北,号月沧,广西永福人,清代文学家。上联是指自己曾遭受冤枉坐了15年冤狱,昭雪平反后考取进士,当了县官,不敢糊涂忘记了当日所受痛苦。下联是警告那些贪赃脏枉法的人,不必奸诈逞能,否则终久要害了自己。史书记载,吕璜在庆元当了一年多的县官,虽然时间不长,但他诚信办事,公正廉洁,明决果断,确实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深受庆元百姓爱戴,人们称他“神宰”。离任时,万民送别,不忍舍去。吕璜离开庆元先后在奉化、镇海、钱塘等地任知县,后升任福建延平知府。

  环绕城底街坊四周的水渠,系明朝万历七年(1579年)知县陈九功负责建造,因此又称官堰。供城底居民生活饮用、洗涮所需和预防火患。其水源来自城底西门外的竹坑溪,在马蹄岩筑坝拦水入渠。外围渠道总长有3里多,水自马蹄岩坝随渠道流至城底弦歌坊。弦歌坊设有水闸,调节水流向城底东、西向水渠。水源充足,长年不竭。官堰自古以来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均有专人管理,及时疏浚。官堰水经城墙洞口流出后灌溉城墙外的水田,再排入松源溪。1978年城底老街道进行扩建改造,官堰被盖上了水泥板,成了排水阴沟,完成了它为城底居民服务了400多年的历史使命。目前保持原状的只有弦歌坊至西门外原来就很狭窄的一段。

  位于老街的官井直径1.96米、深3米,始建于明朝天顺年间。其水质清澈味甘,冬夏汲之不竭,是城底居民主要饮用水源。

  城底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许多自然景观,古濛洲八景中就有石龙烟净、云鹤松阴、双潭石印、霞帔丽日四个景点在城底的周围,可谓别有洞天。离城咫尺,以悬崖峭壁,怪石嶙峋为奇的石龙山,耸立于县城北门外。暮春时节,烟雨初霁,山色如洗,登临其境,顿觉“树梢烟浮碧,嚣尘净此间”。古时为游览胜地,文人墨客常来此咏怀酬唱。1978年县人民政府将此山辟为革命烈士陵园,今茂林修竹,亭阁掩映,游人不绝。

姚家飞 / 摄

  球山在城底咏归桥头,低矮圆浑,形状似球得名。山顶上建有如意楼,依山傍崖有九曲岭系游人登山之径。山的北面悬崖峭壁间刻有著名书法家郭仲选先生的“濛洲胜境”手书。与咏归桥一步之遥的山脚登山处有一块大石碑刻有篆体书法“球崮倚虹”四字,与咏归桥相映成趣(因登山改道,此碑被撤)。庆元知名人士,乡土文学家姚德泽先生曾题“球崮倚虹”诗一首,意境深远。诗曰:

  松源处处武陵畴,料数斯山景最幽。

  桥卧双潭观龟泳,岭盘九曲眺龙游。

  翠苍互映隐琼阁,朱碧浑凝簇锦球。

  应是娲皇熔彩石,溅飞一滴落濛洲。

  濛洲公园在松源溪南岸,原是一片溪滩,1984年辟为公园。东有大桥横架,西有石龙潭、咏归桥和“小蓬莱”亭相依,现有廊桥博物馆增色。地处城底中心,是人们晨间或工余饭后最好的去处。位于原党校内的“生态公园”是以园林观光、休闲、健身为主的多功能型的城市山地公园,园内有香菇博物馆。体现了“山中有城,城中有山”的构思立意。公园景色优美,面对波光粼粼的松源溪。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色构成了山光水色,五彩缤纷的景致,与诗画般的意境。

  东门古城墙外东侧的护城河上,有一座石板桥,宽约一米,长约七米,名称“仁养桥”(旧址是现石龙街与云鹤路交界处,上世纪70年代未拆除)是过去东区通往北区的必经之道,据说元朝未年吴国公朱元璋占领处州后,常与元朝福建守将陈友定发生战争。有一次朱元璋兵败,从福建只身逃经此处。后面追兵很紧,难以逃脱,就隐匿在两旁芦苇丛生的这座小石桥下面。追兵没有发觉,从桥上走过,朱元璋幸免于难,所以这座小桥被称为“人下桥”。后来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谁也不敢冒犯皇帝的威严。为了忌讳朱元璋的那次旧事,庆元人就用谐音方法把“人下桥”改称为“仁养桥”。

姚家飞 / 摄

  坐落在前街与北门街交叉处弦歌坊的“木牌楼”系清朝咸丰年间复建,古香古色。上世纪80年代旧城改造时已被迁移到西门外石龙寺岭尾,得到了妥善保护。庆元自古以来廊桥遍溪,城底也有四座分别静卧在松源溪石龙潭上的“咏归桥”和横跨在竹坑溪上的“登云桥”、“太平桥”、“袅桥”。如今松源溪上的“咏归桥”、竹坑溪上的“袅桥”得到很好保护,古韵含香,蔚为大观。而“太平桥”、“登云桥”早巳被改建成了现代石拱桥和水泥桥,已成“廊桥遗梦”。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丽水等地相继沦陷,1942年国民党浙江政府及省级机关相继从云和迁到素称“地虽弹丸,势如铁瓮”的庆元山城。随着省级党、政、军机关以及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家省级银行和省合作金库等各界的迁入,庆元成了抗战的大后方。省政府主席黄绍竑的临时“公馆”设在城底山头坪。大量军、政机关人员和家属象潮水般的涌进,使原本安谧平静的城底顿时沸腾起来。到处可看到衣着华丽,穿戴时尚的小姐、太太和身材魁梧,胸佩勋章的军官和政府公职人员们穿梭在街头巷尾。给长期处于闭塞的庆元山城带来了色彩斑斓,呈现出一片战争中的“繁荣”。整个城底东门街、北门街、前街、后街店铺生意火爆,摊贩遍及各个角落,波及城外东向的后田街。人流如潮,喧嚣嘈杂,空前热闹。同年,日军退出丽水,省政府机构和各界人员相继回到云和。城底还原了平和宁静,可谓昙花一现。

  解放后,随着社会的进展,城底巳失去了古朴厚重的身影,取代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现代化建筑,旧貌巳换新颜。想寻觅点古韵气息,那就是北门至西门老街(现弦歌坊巷)还可依稀感受到曾经的沧桑,以及南门上仓巷里的姚氏宗祠等屈指可数的几幢明、清古建筑能让人怀旧外,其他已少有踪迹。

  往事如烟,一场场尘时旧梦,刻录下岁月的记忆,也储存了怀旧永恒。每一次的记忆无论是经意还是不经意,总是像汩汩流淌的泉水,时常在你的脑海中涌动。怀旧似残花滴落,又似春风再生。

(编辑: 方淑君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