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关于对“如”字释义的一点商榷
2015年04月08日 08:57   来源: 中国庆元网   作者: 吴传户  
 
如龙桥 郑承春 /摄

  据史料记载,庆元县举水乡月山村的“如龙桥”是一座重修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距今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国宝级木拱廊桥;它横亘村尾水口,通济东西两岸,为月山村一大风景亮点,亦为外来宾客必游之所。

  无论是当地导游的解说,还是旅游传媒推介,抑或游客自己解读,对如龙桥的“如”字理解多有歧义。有人认为“如龙桥”就是“同龙一样的廊桥”,笔者曾看到有一年庆元一家旅行社印制赠送宣传庆元古廊桥的立式台历里面,在附有一幅彩色“如龙桥”图下,佐以文字解说,其中将“如龙桥”理解为“像龙头一样下倾”,明确把“如”字释义为“像,相似,同什么一样”,似感有点牵强附会,笔者不敢苟同,故而作一商榷。笔者认为“如龙桥”的“如”字,应作“往;去”等动词解。理由有三:

  其一、《辞海》对“如”字的解释第④义项作“往;去”解。例:《左传·隐公五年》:“公将如棠观鱼者”,即鲁隐公打算到棠邑去观赏捕鱼;又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有“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即坐了一会儿,沛公(刘邦)站起身去(往)厕所。上述中的“如”字就作动词“往;去”解。

  其二、与如龙桥对应的上游还有一座古廊桥为“来凤桥”,来凤桥始建于清道光18年(1838年),距今也有177年的历史。古人对文字的推敲运用比今人更加讲究,“如龙桥”的“如”字(往;去)与“来凤桥”的“来”字均属动词;“如龙桥”与“来凤桥”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对应对仗。

  其三、古人起桥名,是有其深刻寓意的。“龙凤”暗喻有才能的男女。“如龙桥”寄寓着举水月山村将孕育出如“龙”一样大有作为的人才,并且“龙”不能困在月山小村而成为“困龙”,必须往外飞,飞到月山天外的大世界去施展自己的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古人命名月山村的“如龙桥”寄意就在于此。故“如龙桥”的“如”字应作动词“往;去”解,而不能以“廊桥后山(月山)像龙身,廊桥像龙头”句中作“像,相似”解;再说,廊桥后面的月山形似半边月而不像龙身,廊桥也不像龙头。“来凤桥”则寄寓着月山村是一块吉祥地,能招凤来栖,故古人命名“来凤桥”寄意也在于此。还有,“来凤桥”附近还有一座“步蟾桥”,也同样寄寓着前人“蟾宫折桂”的心愿,因为“蟾宫折桂”与“金榜题名”属同义词;蟾宫即月宫,蟾宫折桂就是攀折月宫桂花,即借喻科举时代应考得中而金榜题名。至此,足以清楚证明,举水月山村对这些古廊桥的命名,并非以外貌特征来命名,而是饱含着月山村人的美好寄意来命名的。

  古时的月山村多出名人,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古村;如今的月山村,政府投以巨资,成为美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每年游客纷至沓来。“如龙桥”系古廊桥中的国家级名片,成为宾客必游之所。因此当地导游在作“如龙桥”景点解说时,应当考究并正确解释“如龙桥”“如”字的真正含义,避免牵强附会以讹传讹。

 

  关于“如龙”和“来凤”的传说

  相传,举溪两岸同住吴、陈两大家族,我住溪之头,你住溪之尾,相处得倒也和睦。不料一年大旱,吴陈两家为争举溪之水入田灌溉大动干戈,从此结下宿怨。

  又一个可怕的旱年来了,两家人为了溪水越争越凶,都拿着刀棍对峙在两岸,眼看着前辈人发生过的族斗又要发生。这时,一方想出了比武夺水的办法,结果吴如龙和陈来凤各胜一场,平分溪水,暂时解决了纷争。

  这对青年男女也在比武中产生了感情,决定从银屏山上开渠引水。两家人同心协力,终于引来了山泉,保住了收成,化解了往日仇怨。第二年的八月十五,吴如龙、陈来凤在乡亲们的祝福中,结成了美满的夫妻。为了纪念这喜事,吴陈两家决定修建如龙桥和来凤桥,让后世子孙和和睦睦,恩恩爱爱。从此,吴、陈两家和睦相处,互帮互助,日子越过越美,越过越甜。

(编辑: 周爱琴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