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月山春晚 一个村子的集体记忆
2015年04月01日 08:49   来源: 中国庆元网   作者: 张维芬  

  月山,位于县城东南57公里,历史上又名金乡、东庄、举溪、举水,海拔820米,是举水乡政府的所在地。

  月山村后有一片毛竹林,形如半月,月山古村也如半月依傍着竹林,村前举溪奔流环绕,形成了山环水抱的一轮圆月。“半月烟居半月山,松篁荫翳抱东环”。这,便是月山村名的由来。

  月山建村1004年,发祥于宋代,鼎盛于明末清初,古时曾是周边县市闻名的商贾重镇,且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文人辈出,自明清以来,名列仕籍者多达200余人,民间传称的八老爷吴懋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月山村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非常丰富,有月山晚翠等“举溪八景”。历史上曾建廊桥十座,有“二里十桥”之说。历经数百年沧桑,现仍有五座廊桥保存完好,其中如龙桥是全国木拱廊桥中唯一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华光庙、马仙宫、荐元塔等名胜古迹。

  1981年春节,吴绍利等几个村民相聚在一起,敲起锣鼓,拉响弦琴,唱起民歌……这,就是最初的月山春晚。此后数十年,春晚场地不断变化,从最初的村民家中到公路边、操场上、会堂里,直至县城的舞台,月山人始终热情不减,每年春节都坚持这种自娱自乐的形式。2005年,坚持了二十多年的月山春晚受到媒体关注,当时的《钱江晚报》以三个整版的篇幅强力报道月山春晚,把月山春晚描述为“中国式过年”,由此引发媒体和社会对月山春晚的强烈关注。2007年,月山春晚入选浙江省高中语文课本必修课程。2008年,月山村列入浙江省文化建设示范点。2009年,月山春晚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2010年,《浙江在线》等国内二十余家网络媒体对月山春晚进行了现场直播。直至2015年,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热捧,许多外地游客闻名而来,到月山过中国式大年,尝月山特色美食,赏月山最山寨的春晚。

  盛名之下的月山春晚,给月山带来了机遇,也迫使月山人创新。在政府的支持下,置起了灯光音响,会场装修一新;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节目编排渐趋专业化,月山春晚的内容愈加厚实。慕名而来的客人一年比一年多,于是月山人的春晚从一场增加到了两场。腊月小年专为外地客人演一场。那天的月山热闹非凡,贴对联、挂灯笼、杀年猪、打黄粿、做麻糍、烙社饼、蒸年糕、炸粿片,家家户户开门迎客。热情的月山人在逢源街上开起百家宴,用最隆重的方式招待远方来客。这一天,游月山、尝美食、吃年饭、看春晚,年味就在客人们的笑脸中绽放开来。而大年初一晚上的那一场表演,才是月山人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春晚。

  吴绍利不会想到,由他拉响第一声弦音的月山春晚,不但在县城的舞台闪放异彩,而且三十年后竟然会走向省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成为中国最牛的山寨春晚,如星星之火,燃起国人对中国式过年强烈的认同感和追捧热情,点燃了“乡村春晚”这把民间文化的火把,烙下了不可磨灭的新时代乡村文化的印记。

  说到月山春晚,还必须提到一个团队,那就是“月山芽儿”。如果说吴绍利等村民是月山春晚的播种者,那么“月山芽儿”就是月山春晚的推广者和传播者。“月山芽儿”是月山村年轻一代的合称,这些年轻人平时在外求学、创业、经商,每年腊月就如候鸟般陆续飞回月山。他们对月山的情感浓厚而炽热,他们接过祖辈的接力棒,融合进他们的聪明和热情,在传承月山文化的同时,将山外的先进理念和前沿思想带回山里,把传统的月山文化、原汁原味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用赤子之心把月山春晚燃得更旺,成为了新世纪月山春晚组织推广的核心力量。“无论未来的路上还有多少磨砺与考验,都会有一种坚持坚守在心间,因为我们双手托起的是一个村落的风雨千年,再苦的感觉也会变甜!”这是“月山芽儿”的文化宣言。

  在飘雪的腊月,月山春晚飞越重重关山,落进山外人春节文化大餐的菜单,一睹月山春晚的风采成了很多人的念想。我很幸运,因为工作关系,到过月山无数次,并连续数年在现场观看月山春晚。在月山,我和孩子们对话,孩子们纯朴甜美;我和老人们聊天,老人们和善包容;我和大嫂们交流,大嫂们热情爽朗。言语之间,月山人的自豪和对家乡的钟爱之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执着与热情是有感染力的。从吴绍利穿透月山的第一缕乐音开始,月山人就种下了精神的种子,燃起了表演的热情。从呀呀幼儿到耄耋老人,几乎每一个月山人都有着强烈的表演欲和舞台感,他们有渗进骨子里的对文艺的热爱和对家乡的自豪感。越南媳妇黄翠妙冲破语言、文字、习俗的阻碍,迅速融入月山这个集体,从去年的越语歌曲到今年充满中国韵味的茶艺表演,她的身上很快贴上了月山的标签。当稚嫩的5岁芽儿大方跳舞的时候,当99岁的爷爷在台上用土话唱响《东方红》的时候,当15位70~99岁高龄的老人穿着最乡土的服装在台上高歌《歌唱祖国》的时候,台下雷鸣般的掌声就是对月山人最好的赞美。月山人确实是可以自豪的,他们以春晚为舞台,凝聚起了一个村庄的力量。这种力量无坚不摧。

  月山是廊桥的故乡。尽管祖先们在二里举溪上建造的十座廊桥,历经岁月沧桑只剩下五座,但廊桥始终是月山人的骄傲。全村老少无一不是廊桥的保护者和宣传者。他们钟爱的如龙桥和来凤桥,一座把在村头,一座锁住村尾,勇士般守护着村庄。月山人也赋予了如龙桥与来凤桥优美的传说,如龙与来凤美好的爱情故事就是月山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诠释。月山人把对廊桥的这种感情揉和在了春晚里,因此月山春晚就充满了廊桥的元素:舞台以廊桥为背景,故事以廊桥为媒介,芽儿走秀以廊桥为道具,歌曲说唱以廊桥为内容……

  月山春晚与城里的晚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浓重的乡土气息。聪明的月山人从田间地头的劳作中、从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日常琐事、农事技能编排成戏。每年春晚,月山人就地取材,去山上砍根毛竹、到菇棚挑担菌棒、在田里扎把稻草、从菜地摘些蔬菜,再穿上棕衣、戴上斗笠、挑来扁担、别把柴刀、扛起锄头,再揉和进他们的情感和聪慧,就把日常的生产生活场景搬上了舞台。《农活秀》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这个节目自从在省城的舞台上惊艳亮相,就成了每年月山春晚的压轴戏。和最初相比,这个节目不再是单纯表现祖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生活,而是在新时代里被赋予了更多新的内容,父辈们繁重的农活里多了吹拉弹唱的欢乐,孩子们五彩斑斓的衣秀更是新时代新农村新生活唱响的欢乐音符!无疑,这种最接地气的节目才是月山春晚绵延不息的基础,这些充满原生态的表演才是乡村春晚最大的亮点,才是城里人在弯弯山路颠簸不疲的精神动力。

  月山春晚跨越了时间的界线,在几十年间,不断传承和创新,从陋室移到操场,从操场转向桥头,从田野唱上会堂,从山里演到山外,从几个孤单年轻身影到全村参与,从默默无闻到享誉全国,月山春晚如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月山人的梦想与激情,如春天里的一缕风拂开了月山人的笑脸和希望。从1981年到2015年,月山人用35年时间演绎,将月山春晚打造成了一个响亮的乡村文化品牌。月山春晚正成为月山的坐标,不断地凝聚着月山人的智慧和力量,在传承与创新中合着时代的节拍前进。 2005年,钱江晚报记者裴建林在月山春晚现场为村民即兴写下了一首诗,那就是后来常常被朗朗诵起的《一个村的集体记忆》,这首诗是对月山春晚最贴切的解读:

  当大雪无声地落到山涧

  月山村的候鸟也落脚了

  憋了一年的思乡之情

  注入一个神圣的仪式

  那是一个特殊的舞台

  矜持、虚伪、算计被抛弃

  留下的是善良、团结、热情

  苍凉的二胡声

  勾起了一个村的悠悠历史

  也告诉台下的年轻人

  月山村是你的根

  是你的家园和责任

  在悠扬的旋律中

  在雷鸣的掌声里

  一个村的传统

  正以具象的方式被继承

  并慢慢发酵

  沉淀进每个人的心里

  月山春晚

  这是一个村子的集体记忆

  这是一个村子的精神家园

(编辑: 周爱琴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