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庆元文艺 > 乡土人文   正文
[中国国家地理]庆元:浙闽之间有个罕见的“廊桥王国”
2015年03月18日 16:51   来源: 中国国家地理   作者:  

  撰文/鲁晓敏

  摄影/吴卫平、冯木波、王培权、郑承春、范敏姿、杨殿良、王久伟

  绘图/付大伟、韩江、刘震宇

  责任编辑/马子雷

  图片编辑/孙毅博

  版式设计/李晟

  说起“廊桥之乡”,人们多会想到浙江省的泰顺,福建省的寿宁、屏南。但很少有人知道,浙西南一隅的庆元,是中国廊桥数量最多,且拥有最古老木拱廊桥的县份:史料记载最早的木拱廊桥、现存寿命最长的明代木拱廊桥、单孔跨度最大的木拱廊桥、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廊桥数量最多的村落都在庆元境内——历经风侵雨蚀,境内尚有近百座各式廊桥。这个以南宋年号为名的古县,这个名副其实的“廊桥王国”,为何长期不为人所知?又是什么神奇力量,为庆元留下了这么多廊桥?

庆元:浙闽之间有个罕见的“廊桥王国”

  浙南大济村,木拱桥技术比汴水虹桥要早100多年

  北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的一天,浙南处州(处州,丽水地区古称),在一个叫大济的小山村,一条湍急的溪水在村前呼啸流过。水畔,一群工匠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正在重修一座古旧的木桥。随着桥板、风雨板、大梁、廊屋搭建完毕,一座上屋下桥的木构桥梁横跨在溪水之上。这座长11米、宽4.5米的木桥未用一钉一铆,全靠椽、桁紧密衔接——这就是建筑学家所说的木拱廊桥。当主墨工匠在横梁上写下了“大宋天圣三年甲子”的落款时,他一定没有想到,这行蝇头小字竟成了后世追溯木拱技艺历史的宝贵资料!

  这桥名临清桥,出资造桥的是当地大族吴氏,为旌表族中子弟吴榖、吴毂双双考中进士,族人还在廊桥两头各竖一座木坊,村庄的三种公共建筑廊桥、社庙、牌坊遂连成一体。为激励后人进取,族人将桥改名双门桥,取“双门进士”之意。按照族谱记载,吴氏于公元1004迁来之前村中就有临清桥、莆田桥两座木拱廊桥。若从此年算起,两座桥的时间年代比《清明上河图》中著名的木拱桥——汴水虹桥早100多年,比汴水虹桥的蓝本——北宋青州虹桥也早了30多年。三者主体结构如出一辙。那么,木拱廊桥为何会在当时尚未充分开发的浙南横空出世呢?

  学者一般认为,今天浙南闽北地区的木拱廊桥是汴水虹桥的改进型桥梁,是随着宋室南渡来的工匠,将先进的造桥技术传到南方的。不过,长期从事木构建筑研究的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杰先生,却有不同看法:“从纯技术的角度讲,编木拱梁桥(注:即木拱桥)的桥式是在浙闽山区一步一步,由简到繁,独立地发展起来的……从木拱桥的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上看,也确实存在从浙闽山区往中原传播先进桥式——编木拱梁桥的可能。”

  到底是从北到南,还是从南到北呢?木拱桥技术源地扑朔迷离。但不管怎样,我们现在可以确定:现存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也是最早的木拱桥,是在大济村发现的。

  大济是个依山傍水的古村:两座精巧的木拱廊桥分别立在村子首尾水口处,曲折的石子古驿道从桥头穿过,民居、接官亭、扁鹊庙等古建接踵而来。比建筑更让我吃惊的,是大济吴氏的科考辉煌史:该村涌现了26名进士,进入仕途者100多人,宋代名相李纲和文天祥之母均是大济人。在一个常住人口300人的小村,如此科举成就让人惊叹。

  吴氏伯仲双双蟾宫折桂,成就了“双门桥”,而至今仍存的古桥,反过来印证着那荣耀的岁月。随着耕读时代远去,大济村辉煌不再,名字隐于浙南山水之中。能再次唤起记忆,见证一代荣华的那座宋代廊桥与桥头的牌坊,依然屹立在村中。

 [1] [2] [3] [4] [5] 下一页
(编辑: 周爱琴 ) 
©庆元文艺网
主办:庆元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协办:庆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