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庆元   正文
[农民日报]一位基层农技人员的人生答卷
2013年03月02日 14:43  来源: 农民日报  作者: 柯丽生 记者 蒋文龙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廖必长走了!

  2012年9月23日,浙江庆元县农业局一位身患绝症的高级农艺师走了,58岁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3个多月前,他还支撑着病躯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户种粮。消息传来,人们深感痛惜。

  这位土生土长的普通农技干部用他的一生,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我们难,农民更难。能多做,就尽量多做一点”

  廖必长是庆元黄田镇人,自1981年从丽水农校毕业回到庆元竹口乡,始终从事农技服务、推广工作,从普通农技员到县粮油生产首席专家,一干就是30多年,足迹遍布全县345个行政村。他自己也笑称:“父老乡亲认得我,田里的稻谷认得我。”

  与平原地区和发达地区相比,在山区搞粮食生产更难,不仅种粮比较效益低,更有山高谷深,耕地不足及地块小、零散,“冷水田”多,种植技术落后及品种差等地方性原因。作为一个基层农技人员,时常要进村入户下田头,很辛苦。

  常常有人劝廖必长:“抓粮食是最苦、最难的,又出不了什么名堂,你何必呢?”而廖必长则认为:“我们难,农民更难。我们总还有工资,农民什么都要靠自己。能为农民多做一点,就要尽量多做一点。”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一系列的推广工作将在各地开展。得知消息后,廖必长便四处请教,很快就掌握了这项新技术。由于当时农民不了解超级稻,不愿种植。于是他又和同事们挨家挨户去做动员工作,多次召开现场会,并在当地布点试验、示范。“苍天不负有心人”,在廖必长的带领下,各“示范田”大获成功,每亩产量首次突破600公斤,名声大振。

  试种“超级稻”的成功,使廖必长看到了在庆元发展粮食生产的“潜力”。

  那一年,农业部在江苏苏州举办神枪手技术培训班,廖必长在会上了解到了一种“水稻旱育稀植”的最新技术,既能省工,又能增产,十分实用。回来后,他就联合植保站、乡农技站开展试验示范,再获成功。2000年,该项目通过县科委组织评审,2000年获农业部农业丰收一等奖。廖必长本人也由于工作特别突出,被调到县农业部门。

  有了新平台之后,廖必长的劲头就更足了,“两优培九”、“中浙优”、“甬优”等各类系列品种纷纷在山区扎下根来。

  2010年3月,廖必长被查出患有胃癌,接受了胃切除手术。住院期间,他撰写了《关于上报庆元县2010年中央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和省支农项目《2010年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两个报告。刚出院,他又开始编写《庆元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十年规划》,完成了3万多字的编写任务。

  当地的许多干部都说:“庆元的粮食生产能走出低谷,廖必长费的心血最多。”

  据统计,从推广“超级稻”开始,廖必长已累计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45万亩,超级稻集成技术30万亩,再生稻高产技术9.5万亩。亩均增稻谷40~50公斤,省工节本50~60元;先后获得部、省、市、县级16项农业科技进步奖、农业丰收奖;发表省级以上科技论文28篇;其本人也多次获得县、市、省农业部门先进个人、优秀党员等荣誉。

  “像他这样有农业技术,又会做农村工作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庆元地处浙闽交界的浙南山区,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为86%,为国内有名的林业县、生态县和浙江的经济欠发达县。

  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慢,可供农民选择的致富门路不多。许多在发达地区看起来相对成熟的举措,在庆元这样的边远山区往往也要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而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对当地农民都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2002年底,廖必长带着几位客商到海拔1000多米的四山乡班岱后村,想在当地发展高山蔬菜,但村民并不积极。因此,他只能挨家挨户地劝说村民,128户人家,前后花了两三个月。当时和廖必长一起下乡的副乡长吴明回忆说:“等到天黑,农民干完活儿回家了,老廖和我就上门去,一直谈到半夜。有的人家去了20多回,才劝动他们先试种一亩。”

  同意试种了,廖必长又自己掏钱担保和垫付了大批种子和化肥,总价12万余元,抵得上他6年的工资。出现了虫害,村民打来电话,他又雇出租车赶了20多公里的山路到村里,帮助控制疫情。

  一年后,规模大了,客商多了,班岱后村终于“掘”到了走向市场的“第一桶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一个响当当的蔬菜专业村就在磕磕碰碰中逐步发展起来了。

  当年的村主任吴金宝说:“没有廖必长,我们农民怎么也不敢走出这一步。”

  在廖必长的推动下,鲜食毛豆专业村、槟榔芋专业村等农业产业化专业村,开始在当地脱颖而出。

  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乡亲们和廖必长感情至深。特别是许多专业大户,每次在最困难时候想到的第一个人总是廖必长,大家都说:“没有廖必长,就没有我们这些大户。”

  屏都街道种粮大户范松光,过去一直为土地流转伤脑筋,租金上涨快,土地周期短,只能是小打小闹。廖必长就建议他打“季节差”,利用冬闲地轮作,把一部分田“还”给户主种香菇,冲抵部分土地租金。这个办法大大地缓解了租金压力,目前种植规模扩大至300多亩。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土地租金上涨是一个必然趋势。廖必长的建议,为许多专业大户提供了一条怎样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的新思路。

  松源街道蔬菜大户吴松平开始在毛芋地里搞套种;黄土镇种粮大户廖林杰以农机来替代人工,扩种面积突破500亩……无一例外,这些尝试都是在廖必长的配合、协调下完成的。其中吴松平的毛芋套种技术,已在省农业厅立项。

  一位当地的乡镇干部曾这样评价:“现在要发展农村经济,没有技术不行,光有技术也不行。像廖必长这样有农业技术,又会做农村工作的人,真是少之又少。”

(编辑: 陈沛沛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投诉举报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