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庆元网 > 新闻中心 > 外媒看庆元   正文
【处州晚报】“田保姆”廖必长

2012年08月03日 19:14   来源: 处州晚报   作者: 余庆 郭真 范正民 李梁峰   放大 正常 缩小 打印
廖必长(右)和当地农民在田间地头。

  他曾是一名普通农技员,他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成为县里的粮食产业首席专家。

  他30多年如一日,为万千农民指导农事,成为田头的好“保姆”,累计使农民增收1.23亿元。

  他身患癌症,依然坚守岗位,经常上网关注农民信箱,替群众解答疑难。

  他就是庆元县农业局的好干部廖必长。

  他是30多年的“农业老革命”

  当记者在市中心医院的病床上见到廖必长时,他正在向女儿询问一些村民的水稻种植情况。而此时,他已经不能进食,需靠输营养液维持生命。

  “工作是我的最大爱好,我期望着能早点出院,单位还有很多事等着我去做。”——这是廖必长在病重期间常说的话。

  1981年,廖必长从农校毕业之后,分配到竹口区(现庆元县竹口镇)农技站工作,他和同事们一起,开始了走访竹口镇各个农村的工作。

  有一次,廖必长在农村看到,农技站送给村民的水稻种被用来喂鸡,他便走上前去了解情况。原来该村大多数农户对水稻单季常规品种种植都不太感兴趣,主要原因是产量低。自那以后,廖必长就想,将来要向农户推广新的育种方式。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之后一系列的推广工作在各地开展。廖必长得知消息后,学习掌握了这一技术。随后,他和同事挨家挨户推广了2万多亩杂交水稻育种。因工作突出,1987年廖必长调任县种子公司任副经理。1991年又被调往县农业局粮油作物站任站长。2008年,廖必长被评定为高级农艺师和庆元粮食产业首席专家。

  30多年来,他跑遍了庆元县大大小小20个乡镇的345个行政村。

  哪块田该种什么,哪块地里缺什么肥,他都如数家珍。2010年庆元县搞粮食生产功能区规划,廖必长竟然在图纸上,就能标出适合做功能区的田地。这项工作,从2010年7月开始,做了2个月,总共3万多字。而那时的廖必长,刚刚因为胃癌,在丽水做完胃部切除手术回到庆元。

  30多年来,廖必长总是这样,碰到任何问题,从来不会纸上谈兵,都要走到田头亲自看一看。

  廖必长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有着深厚的感情。在过去的岁月中,我虽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家乡的父老乡亲认得我,田里的稻谷认得我……”

  在他的带领下,各路农技人员累计推广应用水稻旱育稀植技术面积65万亩,超级稻集成技术面积30万亩,再生稻高产技术9.5万亩,总增收1.23亿元。

  30多年来,廖必长获得农业部农业丰收一等奖1项,省、市、县农业科技进步奖、农业丰收奖15项,发表省级以上科技论文31篇;2002年被评为“丽水市第五批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大大小小的获奖证书,塞满了一个抽屉。

  他病重时

  依然上田头当“保姆”

  在庆元的农村,村民们喜欢叫廖必长为老廖,又因为他曾经当过粮油站站长,更早认识他的人叫他廖站长。而现在,代替这些称呼的,是好人、好干部。在病重之时,依然一心想当好“田保姆”。

  在庆元县松源街道班岱后村,村民吴金宝种了10余亩高山蔬菜,自从12年前开始种菜,他就在廖必长的指导下,一天天富裕起来。“他当我是兄弟一样的,四季豆的炭疽病和锈病都是他教我防治的,现在村里七八十岁的老人家都种高山蔬菜了,他真正是我们田头的‘保姆’。”

  廖必长生病后,吴松平前后去探望了5次。2008年,吴松平和村民们种植红辣椒,但是眼看着有收成了,收购的老板却跑了。300多亩地,每亩3000多斤,一块钱一斤,最后是廖必长追回了老板,挽回了大家的损失。今年,老廖在生病的情况下,还指导吴松平种起了毛芋和毛豆套种,收入不下20万元。

  “那些种地的人,就像我的兄弟、亲人,自己家里人有困难,总要去帮忙。”

  与廖必长相识30年的农技员吴兴财在手术当年的7月份,见到瘦了一大圈的廖必长。“当时,我在田里搞试验,36摄氏度,大中午,他看到了,就在田里跟我耗了3个多小时。”

  就在今年6月份,廖必长病情加重,在去杭州手术的前一天,他还帮着庆元县淤上乡黄沙洋粮食功能区,向上级部门争取了区块内一段350米长道路的硬化资金。“这8万元要是不落实,比我自己的医疗费还揪心。”

  在住院期间,廖必长撰写了《关于上报庆元县2010年中央粮棉油高产创建项目》和省支农项目《2010年浙江省粮食生产功能区“三新”技术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建设项目》报告。

  8月1日下午,老廖的儿子廖伟平来到了庆元县松源街道上庄村,来找这里的种粮户沈世松。“爸爸这几天一直在问我沈世松家里水稻的情况,我得来看一下。”

  今年6月初,廖必长到杭州医院检查,癌细胞转移,需要再次手术,手术安排在6月13日。就在等待手术的10天时间里,他毅然跑回了庆元,着手工作。

  “当时我打电话给他,说不知道秧苗是不是可以插了。”两年前,沈世松在廖必长的指导下开始种植水稻,今年,他看到秧苗长得差不多了,又打电话给老廖,寻求指导。

  “我说,你身体不好,派个人来看一下就是了。”但是,6月4日下午,廖必长又驱车赶到了沈世松的田头,“其实,他不看也知道情况,但他这个人就是这样,不亲自看一下不放心。我们也一样,看到他来了,心里就踏实了。”

  老廖现在的体重只有40公斤,连下地的力气都没有了。生病期间,哪怕住在医院里,老廖总带上他的笔记本电脑,经常查看农民信箱,整理试验数据。在病床上,他捂着肚子也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回复农民的提问。

  廖必长说,我到哪里,农户的电话就会打到哪里,我的办公室也就到了哪里。

  奔波在廖必长为之奋斗的菇乡大地上采访时,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他一直以来工作非常认真负责,病重时仍坚持在一线工作”。

  翻开2011年他病重时写的演讲手稿,上面写着:“逆境中,我从容、淡定、坦然,以积极向上、踏实干事的良好心态,勇于克服困难与挫折……回眸过去,我无怨无悔,还有四年时间,我就退休了。但我郑重承诺:不管未来的道路上会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决不退缩……”字里行间,这位优秀共产党员在病重时,依然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令人感动。

  他是敬业的“老黄牛”

  结婚31年,忙了31年,妻子胡月英对于廖必长,没有怨恨,只有心疼。

  “他忙起来,经常凌晨才回家,平常也是人家散步都回来了,他还没下班。”丈夫一心扑在工作上,胡月英就得把家务活和两个孩子的学习、生活起居给揽下来。

  为了让老廖锻炼身体,妻子和他约好每天晚饭后散步。然而每次散步,老廖总是中途“退场”,跟妻子说去办公室拿点东西,这一拿就是几个小时,直至深夜。

  2010年,老廖做完胃部整体切除手术回到庆元,又是每天往村子里跑。可是只要坐车跑远一点的路,老廖回来就会呕吐。“本来医生建议,让他在家里调养,及时吃药。”但是,老往地里跑的廖必长,甚至连按时吃药都没能做到。

  “爸爸总说,最怕农村没有人种地,怕农村的农业技术指导没人接手。”老廖的女儿廖丽聪含着眼泪说。看着病床上瘦弱的爸爸,身为女儿,她的内心更多的是自责,“我们一直在外面,没能照顾好他,在我的印象里,还是他一身泥巴回到家里的样子。”

  今年4月,在丽水结束检查之后,廖丽聪送爸爸回家。半路上,老廖提出一家人去农家乐玩一趟。在大家的记忆里,这是全家唯一一次集体出游,“他还说,等病好了,全家一起去福建玩一次。”

(编辑: 周爱琴 )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刊登广告 | 联系我们
庆元县融媒体中心主办 © 庆元网版权所有 保留所有权利 浙江在线加盟单位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200042  ICP备案号:浙ICP备20028743号-1